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

发表时间:2021/5/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月4期   作者:阿支尔曲
[导读]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推进,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阿支尔曲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城关小学 616450
        【摘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推进,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不仅能够保证学生知识水平的充分提高和学习能力的充分发展,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效果,还能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而小学语文作为小学阶段主要学科之一,如何进一步优化、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师关注的焦点。本文将从现代教育学、心理学、语文学习论和语文教学论的知识和教育教学实践,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 学习习惯 课堂教学 课改
        
        语文是一门基础而又重要的学科,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语文已渗透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融合在现代技术和生产之中。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实现语文应有的价值,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一、课前
        (一)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心理习惯
    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学习愿望、坚定的信心和决心是学好语文的一个前提,因此,需要结合语文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美感来激发学生的愿望和兴趣,通过由浅入深、层次清新、合情合理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通过努力学习是可以快速提高语文成绩的,从而让他们坚定学好语文的信心和决心。
        (二)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预习就是指对于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课前的准备。这是学生能尽快进入课堂的,有目的地学习学习新知识的前提条件,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是新课标倡导的主要教学任务之一。预习时要必须做到:合理安排时间、要明确预习的总任务是感知材料、要用笔做好重难疑点的记录、预习前教师要布置好预习提纲、提纲要少而精,这样就不仅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二、课时
        (一)培养学生专心听课的习惯
        是否养成专心听讲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课堂的教学效果。但是在课堂教学中过多的让学生被动的听教师讲课,会使他们缺乏学习内在地动因,对培养专心听讲是极为不利的。因此,要让学生不仅用心去听,还要用心去想,要采取心脑合一的方法,进入角色去听课,要及时用笔勾画出不懂的地方,下课后问老师或同学。同时,要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提出不明白的问题,提出不同的解题方法,回答问题时,要解除心理上的负担,千万不能怕别人笑话。
        (二)培养学生做笔记的习惯
    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可见,做好笔记在课堂学习中是很重要的一环。当然,我们提出的善于笔记不是让学生简单机械的照搬教师的课堂讲义,而是让学生有逻辑的进行记录,并且通过整理理清知识的脉络,消除疑惑,获得真知。我们都知道,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做笔记是书面语言表达的过程,其中承载了各种思维活动,因此可以达到锻炼思维,集中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的多个目的。
        (三)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
        在我国的传统课堂教学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需要的是安静地顺从教师,教师按着他已经设计好的教案,单一的进行讲授,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而教师在上课前设计的教案过细,过窄,缺乏思考价值,久而久之,使学生不习惯于独立思考,阻碍了学生的思维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和发展,从而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方面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依赖性和模仿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认真点播、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四)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的学生只顾着自己一个人学习,根本就没想过跟别的同学合作学习,即使是不明白的问题也不拿去问,导致不懂的题越来越多,从而影响学习效果。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习惯,让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团结一致,形成一个高效、愉快、充满激情的学习团体,这样更能深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习惯
        在新课改以前学生只是单纯的跟着教师学习,根本就没想过教师讲的是否正确,他们一贯地认为教师讲的就是真理。其实教师也并非是圣人,难免有犯错,故学生要相信自己,不要怕教师批评,一定要在发现问题时及时反馈,以便让问题及时得到处理。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观察、分析、综合,使知识系统化。并在课堂教学中,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使学生会学习、会发现,最后养成善于发现的思维品质和习惯。
        三、课后
        (一)培养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由于部分农村小学生在小学时条件比较差,养成了作业拖拉和不做作业的习惯,因此到小学后也不改变往日的习惯,写作业时字迹潦草,还经常抄袭,没有认真完成作业,严重影响了学习质量。为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做作业,要用什么方法,应该怎样写字才能把字写的漂亮。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和责任感,也要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认真完成作业的毅力。
        (二)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好的作业习惯应该是当天作业当天完成,在做之前先把当天所学的知识点梳理一遍,再做作业,不能依赖别人,要独立完成。还要养成书写整洁、美观、计算正确,叙述要有条理、规范。做题时先仔细审题,分析已知条件和求知条件,挖掘隐含条件,并用规范的语文语言进行描述。以往有的学生再做作业时,一碰到问题就问别人或是抄别人的来应付老师,甚至有的家长还替学生做题,这些方法都是不可取的,更为严重的是在不知不觉当中养成依赖别人的习惯。遇到解决不了的题时决不能不懂装懂,要及时去问老师、同学和一切可能帮得到你的人,还要保持一种“不耻下问”的心态,应在别人的启发帮助下弄懂后自己独立完成。
        (三)培养学生课后及时复习的习惯
    及时复习的优点在于可加深和巩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防止通常在学习后发生的急速遗忘。根据遗忘曲线,识记后的两三天,遗忘速度最快,然后逐渐缓慢下来。因此,对刚学过的知识,应及时复习。要及时“趁热打铁”,学过即习,方为及时。忌在学习之后很久才去复习。这样,所学知识会遗忘殆尽,就等于重新学习。俗话说“温故而知新”,这个“新”主要指的是知识达到了系统化的水平,达到了融会贯通的新水平。想搞好知识的系统化,一要靠平时把概念和原理学好,为建造“知识大厦”备好料;二要肯于坚持艰苦的思考。思想懒汉,逃避艰苦思考的人,是不可能真正掌握好知识的;三要学会科学地思维。
    (四)培养练习反思的习惯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复习过程中,每个同学都进行过强度较大的练习,但做完题目并非大功告成,重要的在于将知识引申、扩展、深化,因此,反思是解题之后的重要环节。一般说来,习题做完之后,要从五个层次反思:
        1、怎样做出来的?想解题采用的方法;
    2、为什么这样做?想解题依据的原理;
    3、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想解题的思路;
    4、有无其它方法?哪种方法更好?想多种途径,培养求异思维;
        5、能否变通一下而变成另一习题?想一题多变,促使思维发散。
        应当培养的优良习惯还有许多,诸如有疑必问的习惯,有错必改的习惯,动手实践的习惯,查找相关资料的习惯,健康上网、积极探究的习惯等。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要养成学好小学语文的良好习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实践的伟大工作。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1。
        2、陈永明。《基础教育改革案例》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