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钢
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二小学 300270
在当今社会,如果问你:小学生最需要受到重视的是什么?答案也许会有:愉快的心情、丰富的活动、亲子关系、学习成绩……然而,保障这一切的一切可以顺利向前推进的便是——安全!一直以来,国家从上至下都十分重视对儿童、青少年的安全教育,提升对于危险、隐患的识别与应对,以促进其身心健康。
基于此,在作为心理教师,日常继续常规践行心理班会课之余,自己开始关注并尝试一些敏感话题课程的实施。经过团队共同教研、反复推敲后,以《我是自己的警卫员》和《做个友爱又勇敢的好孩子》为题的两节心理班会课之身心自护篇逐渐成熟。
全新的尝试更需自己全程倾情参与,每每授课毕,需要更多的时间去静静咀嚼、提炼与消化。而在众多思维碰撞之中,三个“最强心得”从头脑中流泻了出来:
一、好玩儿,带孩子进活动
小学生爱表达,无关对错,这是孩子们的天性,在《我是自己的警卫员》一课的“主体活动一”中,我让孩子们畅谈“生活中的不安全因素有哪些”,孩子们真的是畅所欲言啊:大到“地震、雷电、车祸、诱拐”,小到“电线、插头、食物、网络”,但,孩子们一般不会主动领会到老师想引导到的——性安全常识。当本课主题聚焦时,孩子们或害羞、或懵懂、或搞怪坏笑、或欲言又止,不过,这没关系,我们还有“动画视频”(用老师给小伙伴在泳池中发奖章的形式浅谈生活中需警惕哪些语言和行为)与“手绘姜饼人”(用涂色的方式划定自己身体能否被他人触碰的部位)这两大“武器”,依活动、扣主题,孩子们“大彻大悟”,再一次发表起独到的见解……
以我校实践多年的心育理念为例——全员心育、心育全体,同心打造“心育+”模式,即,每门学科中都有心育,而具体教学中,应本着学生、教师均为主体的原则,去开展教育,渗透心育。心理班会课堂的最大优势便是丰富的活动,它们或静或动,用体验、合作、思考、交流等方式,让孩子们去激发自身内在的能量,来切实获取知识、感悟道理。
再谈及现在流行提到的“学生心理问题”,我认为,其实是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即人格完善和心理成熟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或普遍、或暂时的问题,这很正常。尤其是小学阶段,没有必要在发现一些心理波动而导致的一些不良行为时,便草率的将其归咎为道德问题。简言之,要真切的去关注学生在想什么,将心比心,用“活动”说话,带学生真正进活动。
二、生动,靠孩子“热”课堂
“日常生活中,怎样进行自我保护,如何避免性骚扰,以及遇到性骚扰后应该怎么办?”还是《我是自己的警卫员》一课。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几个老师在备课时,准备了数页A4纸的材料。可是,细想想,在我们平日的教育中,灌输似的要求仿佛已然太多了些,如:“我要你怎样,是为了让你怎样”之类的话术,虽然初衷一定是“一切为了孩子的”,但难免生硬且易产生压迫并疲惫感,这样“促成”的习惯积累,无论在行为上还是心理上的,都很容易出现“退行”。
因此,不如更简单些,将直接的理论说教变换成自由的头脑风暴。上课时,我充分深入到孩子们的小组中参与讨论,倾听、记录、引导每一个孩子的发言,鼓励并肯定他们或稚拙、或新奇的想法。
最后,学生代表发言,求同存异,这样,既细化,又便于对号入座,同时,更蕴含着一旦收获并养成之后所能触及的自主与自治的理想,让心育真的——有魂、有形、有习得。
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师所设计的课程内容最无需大道理的阐释与赘述,只要符合孩子们本年龄段的心理健康特点即可。因此,课堂上要灵活运用时间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放手给他们,让“场”真的热起来。特别是聊到这些稍显敏感的话题时,以往课堂上的“谈性色变”犹在眼前,授课教师往往也会很“配合”地摆出一副严肃、威严、冷峻、不容侵犯的面孔,弄不好会让孩子们诚惶诚恐,让本想为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促进作用的活动,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这种课堂上的角色定位与转换便显得更加的重要。课堂上提示给孩子:“我们上本节课的目的就是想告诉大家——这些话题也是可以拿出来聊的”就足够了。
三、谨慎,共情中促觉解
诚然,德育本身应始终被摆在教育的第一位,任何学科中都有德育。小学生的重点是养成习惯,而不是去认识一个个空洞的概念。因而,团体辅导课的教学目标要小而具体,因为大目标容易让课堂跑偏,使课程的连贯性、活动性都会出现差池。简单来说,一节课最怕热热闹闹飘在空中,而最终——“不落地”!
《做个友爱又勇敢的好孩子》一课关注校园欺凌,属于典型的身心自护课程主题。在定位本课活动目标时,我们设置的比较有梯度:第一,通过“友爱之旅”活动,活跃课堂气氛,导入本课主题;第二,通过“勇敢大家说”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校园欺凌,思考它的危害性;第三,通过“心心闪亮”活动,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思考如何做到既友好待人又不被欺负和伤害。活动目标的准确设定旨在让学生在体验、交流、解决、收获中,赢得在心理班会之身心自护课中的“真正想要”。
当然,在课堂中也有一些些意外的生成。在谈及身边的“校园欺凌”时,一位同学说:“我们班的课间鸦雀无声,是因为班长他们罚我们只可以坐在座位上,想上厕所的话要征得班干部的同意,而且,他们会让与他们关系好的同学先去。如果有反抗,他们就会打我们。”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多同学都附和着,开始将矛头指向了班干部团队。这时,强势一些的班干部开始起身争辩,而个别女班干部的眼圈已经开始迅速泛红中,课堂也仿佛要走向失控……
当课堂上出现具体资源时,我觉得,没有必要顾及教学设计中的具体操作与过渡,而要首先关注课堂生成,让学生真切感觉到“老师听到了他们的表达,对他们的表达有了反馈”……首先,我要在孩子们的集中观点表达完毕后,叫停争吵,让大家深呼吸并平静10秒中后再做分析:“很高兴的看到大家可以将内心的真实想法表述出来,大家首先很勇敢;同时,大家很自然地分成了两个阵营,班干部团队PK普通同学团队,在你们彼此的团队中,你们很团结、很友爱!”此时的课堂出奇的安静,孩子们可能没想到我在肯定他们的表现,第一番话的目的达到了——让课堂恢复平静。
第二番话:“老师想让大家思考几个问题:1.什么是欺凌?欺凌是很多人长期针对一个人所做出的行为。这跟你们刚才描述的场景相符吗?那还可以把它归为‘校园欺凌’吗?2.是每个课间都会出现相同的场景吗?是每一个班干部都是同样的做法吗?3.大家都是未满12岁的孩子,班干部在行使权力时,难免会有一个‘度’的把控,大家在抱怨时,是否做到了‘课堂公约’中提到的尽全力与他人共情呢?”孩子们在沉默中随着老师的问题或点头、或摇头、或沉思……其实,这便是教师针对本课的设计,在课前做足了准备工作,来应对课堂的突发生成。教师将自己的全身心始终置身于课堂,在不剥夺孩子表达权利的同时,给予恰当引导的结果。
此外,在这两堂课的实践中,我又一次积极践行着“共情”的理念,始终调动出“爱、宽容、接纳”的态度去有效的参与课堂。总而言之,一次尝试、一次经历,就会引发出自己的一次消化、一次提升。一直以来,自己坚持在实践或聆听每节团体辅导课、心理班会课后,做一些或多或少的反思,其中既有共性、也有个性,真诚共情“陪伴”,未来荣光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