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显慧
四川省阿坝州茂县凤仪镇小学校,四川 阿坝 623299
摘要:分层教学法为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提供差异化的教学目标、要求以及方法等,使每个学生自身的潜能被挖掘,能够弥补传统“一刀切”教学模式的缺陷。本文主要对分层教学法定义及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优势进行阐述,分析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基于因材施教视域下分层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策略,希望为实际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法;小学数学
引言:
由于学生智力水平、性格以及身心发展特点等具有很大的差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运用分层教学法,能够体现因材施教这一教育原则,使每个小学生个性得以保护和发展。另外,在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下,学生数学水平差距比较大,且教育资源不均衡。基于因材施教视域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法,可以改善传统数学教学中教育资源不均衡、学生数学成绩差距大这些现状,能够体现教学公平公正,尽可能的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一、分层教学法定义及其当前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定义
分层教学法指的是依据班级学生知识基础、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兴趣等多方面因素,为不同层次学生提供知识、技能以及情感等发展的环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一定程度可以改善师生关系[1]。这种教学方法与因材施教这一教育原则相一致,满足不同基础的学生学习需求。
(二)当前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存在的问题
1.对分层教学法认识不到位
在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要求以学生为本开展教学活动,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基于这一理念小学数学教学中逐渐应用分层教学法。在实际小学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对分层教学法认识不够全面,所设置的分层教学活动只是为了完成数学教学任务,这种形式化的数学分层教学法,课堂气氛比较沉闷,且教学效果有限,一定程度抑制了学生个性发展。
2.分组缺乏合理性
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法,目的在于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所具有的潜能被挖掘,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而实际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在分组环节缺乏合理性,部分教师只是依据学生成绩进行分组,没有考虑学生兴趣和性格、教学目标等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无法起到分层教学的效果,反而导致班级学生差距拉大;另一方面这种分组方式容易打击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使部分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二、因材施教视域下分层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合理分组,设置层次化教学目标
教学分组作为分层教学法重要环节,为了确保分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教师应遵循学生个体具有差异性这一客观规律,在实际调查班级学生兴趣、性格以及数学水平的基础上,以此为依据对班级学生进行合理分层,使小组之间整体水平相当,各小组内部每个学生优势得以发挥[2]。
同时,小学数学教师应依据班级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程度对教学目标、要求以及方法等进行层次,比如对于数学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应设置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教学内容,在数学知识讲述方面进行纵向延伸;对于数学基础比较弱的学生,侧重于扎实基础知识,尽可能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使其掌握数学学习方法。
比如在学习小学数学“负数的初步认识”相关内容时,教师根据班级学生基础设置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要求基础弱的学生明白负数的含义,能够用负数对常见的数量进行表示;要求中等学生在理解负数含义的基础上比较负数的大小;要求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在上述基础上能够熟练的运用所学负数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在具体授课中,教师以日常乘坐电梯作为课前导入内容,让小学生联系实际情况理解负数的含义。
(二)选择差异化教学方法
在因材施教视域下,小学数学分层教学要凸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数学分层教学中扮演者组织者、引导者角色,对分层教学法深入解读,尽可能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其作用。
在小学数学分层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励学生掌握更多数学知识,教师应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方法,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和突破[3]。比如在学习“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准备长度分别为“3cm、5cm、7cm 、8cm”的小木棍,让小学生通过自主操作围成三角形。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可以设计“长度分别为3cm、5cm、7cm的小木棍可以围成三角形吗?”这样的问题,引导其具体操作;针对中等生,教师可以让其思考“为什么长度为3cm、5cm、8cm的小木棍不能围成三角形呢?”让这部分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对其猜测进行验证;而对于班级优等生,教师可以设计“我们已经知道三角形三边的关系,那么三角形内角和度数是多少呢?是怎么知道的呢”这种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满足这部分学生不断自我挑战的需求。
(三)布置差异化的课后作业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束之后,为了进一步巩固所学数学内容,突显出分层教学的效果,在课后作业布置环节也需要依据学生思维水平、知识掌握情况来布置差异化的数学作业[4]。对于小学数学教师而言,可以将课后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这两种类型,对不同层次学生作业完成时间、正确率等提出不同要求。
比如在学习“四则混合运算”这节内容之后,教师依据班级学生层次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要求基础弱的学生掌握运算规则,且完成课后简单习题计算,目的是夯实这部分学生知识基础;要求中等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完成一些复杂的四则混合运算习题,目的是锻炼这部分数学运算思维能力;要求优等生完成一些发散性习题的运算,目的是提升这部分学生数学知识应用能力。
三、结束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应用分层教学法,是对传统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为数学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唤起小学生数学活动参与热情,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能够有所提升。
参考文献:
[1]杜姣.因材施教,针对提升——分层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20(08):50.
[2]刘琦.以学定教 因材施教——浅谈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10):27.
[3]王秀利.以学定教 因材施教——浅谈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3(10):101.
[4]陈勇.以学定教 因材施教——浅谈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5(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