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错?画作!” ——如何科学地对待学生绘画中的“错”

发表时间:2021/5/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4期   作者: 薛晓婷
[导读] 针对小学阶段学生在美术绘画中出现的觉得自己画“错”了的情况
        薛晓婷
        无锡市新吴实验小学 江苏省无锡市214000。
        摘要:针对小学阶段学生在美术绘画中出现的觉得自己画“错”了的情况,分析成因,从打破对错观念、锤炼学生能力和尊重个性化表达三个方面阐述了教师该如何科学地分析“错”以及引导学生对待“错”,从而帮助学生将画错,转变为画作。
关键词:绘画  错误  观念
    在美术教学中,学生的作业效果非常重要。但在课堂上,经常会有学生画了一会儿就会举着本子说:“老师,我画错了!”。这种“错”,有些是因为学生落笔前思考不够全面,或者观察不够仔细造成的。还有些是在画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发现自己和别人画的不大一样,由于内心不够自信,所以觉得自己“错”了。
        如果放任自流,第一种学生就会出现总要撕纸重画,或者先用铅笔画再用勾线笔描导致画面死板的情况。第二种学生为了不使自己犯“错”,他们大多会选择直接模仿老师或者周围同学的画,长此以往,这类学生在学习中容易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面对这两种不同的“错”,教师该如何科学地对待呢?
一、打破刻板的对错观念   
   学生在标准化的学习和考试中,已经养成了追求正确答案的习惯。作为美术教师,我们首先需要打破的就是学生长期以来的对错思维。绘画并不是算术题,没有绝对的标准和对错之分,有的只是美与不美,合适与不合适。
        在苏少版一年级《这是我呀》一课的美术欣赏环节,笔者拿出了两张风格迥异的自画像和同学们一起欣赏,一张是古典主义大师拉斐尔的自画像,另一张是后印象主义大师梵高的自画像。
        这两张图片角度类似,构图也类似,但是由于两位画家所处的时代和个性差别,最后的画面效果差别非常大。面对着这样的两幅作品,同学们开始有了不同的想法。教师可以趁此机会让他们说一说,觉得哪一张画得更“对”呢?较多的学生觉得拉斐尔画得清楚,画得仔细,所以拉斐尔是正确的。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梵高的画面颜色变化更丰富,所以梵高的画是正确的。双方讨论了半天,也没有定论。这时,笔者又给孩子们看了这两位画家的其他作品以及一些名人对于他们的评价。同学们发现这两位大师都是十分优秀的,只是他们绘画的风格不大一样。通过引导,最后孩子们得出的结论是,两位画家的作品能够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觉,他们都是非常棒的。笔者顺势给同学们继续展示了伦勃朗、毕加索、达芬奇等好几位画家不同风格的自画像,感受即便是同一个题材,在绘画上的表现也可以是各种各样的。这些画没有对错之分,只是有的注重色彩,有的注重线条,有的注重写实,有的注重表现画家的情感,只要是美的是能吸引人打动人的,那么它就是优秀的作品!
二、锤炼学生的个人能力   
   面对学生口中的“错”,我们要先问为什么,再想怎么办。问题产生的原因不一样,对待的方法也大相径庭。针对上文所述的第一种由于思考不全面或观察不仔细产生的“错”,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以下两种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作画习惯
   孩子们在绘画中容易产生问题,往往是因为作画习惯的缺失。好习惯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督促,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着重在两方面:1、培养大局观。晋人王羲之曾提出过”意在笔先“的观点,他认为无论是写字还是画画,都要在落笔前就对整体的画面进行初步思考和大体构想。落实到小学美术课堂上,教师可以在实践中通过实物演绎让学生获得更直观的思考。比如,在苏少版四年级上册《车》这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把主体物车画得饱满,笔者和小朋友们一起把手掌与作业纸进行了比较,把手掌想象成车,应该停在哪里?应该有多大?是握拳的大小,还是手掌打开的大小?通过小手摆一摆的环节,学生在落笔前就已经对主体物的大小和构图落点有了把握,做到胸有成竹。2、培养观察力。很多学生画面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作画前对客观事物缺乏足够的观察,落笔时过于想当然,草草几笔画完了又觉得后悔。

这种情况的改善,需要教师在作业前的欣赏环节中就让学生充分挖掘出所画对象的细节。以苏少版三年级上册《形形色色的人》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同一个对象的不同角度,曲直线条之间的对比,以及如何将其夸张变形等各个方面来更加全面地观察和挖掘主体物。通过观察,让学生先做到眼里有所见,再做到心中有所思,最后在笔下有所现。   
(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面对学生已经产生问题的画面,教师是否需要直接帮学生进行修改呢?笔者认为不需要。作为教师我们要培养并且相信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可以引导,但不该直接将自己的审美强加在学生的画面上。首先要做的是鼓励学生不轻易放弃。面对主体过大的画面,我们可以鼓励并引导学生往大胆、饱满的方向上去作画,面对画得过小的情况,我们可以鼓励并引导学生往精致细腻的方向上去表现等等。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将一些有争议的画面放在投影上,让班级里的学生共同来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比如,在苏少版三年级下册《风》这一课中,有个学生在画风中的雨滴时不下心画了条直线,她认为这张作业很糟糕,想要重画。这时,笔者请全班同学一起帮她想办法,孩子们积极地讨论:可不可以在这里画东西遮挡这根线?可不可以用涂色的方法盖住它?可不可以加个东西把线融入进去?可不可以利用这根直线把画面直接变成装饰画呢?学生的方法五花八门、种类繁多,教师可以引导他们选择其中操作性强的方法来进行修改。通过一张作品,引发了全班学生的讨论,让孩子们在交流中,收获更多思考,掌握更多方法,从而提高他们解决绘画中出现问题的能力。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达
        上文中笔者所说的第二种“错”,是有些孩子发现自己的作品与他人不同,从而产生不自信,怀疑自我的感觉。这些不同,往往不是错,而是学生对事物可贵的自我感知,是其个人性格和气质的体现。
        这种情况并不罕见,早在多年前就有专家对其进行研究。赫伯-里德就结合心理类型理论,把儿童绘画学习和创作特征分为有机型、移情型、罗列型等八个类型,其中有一些类型就有不遵循一般发展规律的可能。无独有偶,罗恩菲徳也认为儿童12岁前后在造型方面会显露出两种典型的类型,根据他在1945年发表的实验结果,大约有47%的孩子是以写实为皈依的视觉型,32%是以内部体感为左右来创作的触觉型,其余则处于中间状态。根据他的研究,触觉型的孩子往往会使用夸张和变形的方法来表达自己对外物的感觉,这类作品更多的是表现个人内心感受,有着强烈的情绪意义,所以它们有时不符合大众审美,并不被所有人喜爱。   
        由于学生类型的不同,绘画出现多样化是必然的结果。教师该如何面对这些不同呢?中央美术学院王华祥教授在其所著的《将错就错》中提出的观点是“我们(指美术)与传统教育的区别在于我们不以风格或样式出模式,不把所有人修成一个样子。”而在《美术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中也有这样一句话“关注每一个学生在美术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和发展,做到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采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力争让每一个孩子学有所获。”上述两点在思想上不谋而合,都是要求教师对每一个个体都做到足够关注,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进行教育。所以教师要呵护和鼓励这些不同类别的孩子,尊重他们的个性表达,肯定他们的价值,给予他们信心,让他们发现这些“错”正是自己绘画的可贵之处。
        面对学生不同的“错”,教师需要有相应的方法去帮助他们。松竹不同,菊槿各异,孩子们就像是一株株不一样的植物,教师则是帮助植物成长的浇灌者。在美术这片自由的土地上,浇灌者虽然需要给植物提供养分,教会它们变强壮的方法,但面对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不同的“错”,浇灌者需要付出更多的是耐心的分析和科学的指导,不能粗暴地以自我好恶来拔草伐木,不要强行将树木区分出好坏,更不可以去贬低任何一株植物的价值。让它们尽情地往自己喜欢的方向去生长吧,细心呵护,静等花开,总有一天,这一声声画错,会转变成一张张画作。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尹少淳.《尹少淳谈美术教育》[M]. 人民美术出版社
[3]赫伯-里德.《通过艺术的教育》[M].湖南美术出版社
[4]王华祥.《将错就错》[M]. 河北美术出版社
【作者简介】:薛晓婷(1993年4月),性别:女,籍贯:江苏无锡,学历本科,从事小学美术教学工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