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秀芳
宁波市宁海县潘天寿小学小学?
摘要:小学数学深度学习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展开,学生在教师引领下,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运算和推理、几何直观、数据分析和问题解决等为重点的思维活动,从直观上升到抽象,从而获得数学核心知识。
关键词 : 深度学习、体验、数学本质、感官、评价、反思、拓展
深度学习是一种课堂变革的理念和课堂教学的设计思路。马云鹏教授认为小学数学深度学习是在教师引领下,围绕具有挑战性地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数学学习过程。从目前的课堂教学现状看,有些课堂由于教师组织没到点上,教学难点没有很好的突破,学生的理解停留在表层,那么学习效果就有待商榷。教师如何组织学生在课堂中开展学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深度学习呢?我认为可以采用下面一些教学策略。
一、问题情境要符合学习内容
儿童的学习动机更多的来自于自己感兴趣、与自己生活经验有联系的事物。因此数学教学需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特点,以学生周围世界为源泉创设情境,依托问题情境,提出引发学生深度思考的关键问题。从而唤醒和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当然问题情境可以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也可以是跟教学内容相关联的数学模型、数学场景等。
二、学习过程要体现数学本质
(一)原始的学习素材应来自于学生的独立思考
教师要在读懂教材的编排意图后可以灵活剪裁。可以采用由教材提供的材料。也可以根据课堂的教学生成提取学习材料。我认为学习素材最好是由学生思考、提供并呈现。这样的教学才是充分尊重学生学习起点的。教师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的学习平台。只有这样的教学是真实展现学生思考痕迹的真实有效、深度浸润的学习过程。直线,想想看,这条直线和已有的直线会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呢?把你的想法画下来吧。都画完了吗?这是老师选取的部分作品,看看,有没有画的和他们不一样的?

为了表述方便,我们可以给这些作品标标号。
孩子们,再来仔细观察这些作品,你能把他们分分类吗?重点放在辨析延伸后相交的情况。通过说一说、分一分、辩一辩,教师引领学生观察、分析、整理、归纳、总结出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关系。从模糊到清晰,从零散的点状认知逐步上升到线状的系统性的规律性认识。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深度思考。
(二)学生的操作活动要紧扣数学的本质特征
动手操作是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的重要的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小学生从形象感知过度到抽象思维。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数学学习需要建立具体与抽象的联系。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借助动手操作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借助直观化的表象探究知识的数学本质,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而促进探究的深入,实现对知识本质的建构。因此教学中教师要设计有效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促进学生深入地理解知识,感悟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学生对于?的认识是不深刻的,我认为紧接着可以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折一折,体会?不仅可以表示半块月饼,还可以表示许多事物的“一半”。通过画一画、折一折等活动使学生丰富对?正确表象的认识。
可以让学生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平行四边形等不同形状创造?,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只要是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就是它的?,感受数学模型的作用。学生的操作探究要围绕数学的本质,才能成为深度学习。
(三)数学结论性的知识应该由学生总结得出
数学学习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操作验证,最后得出数学结论,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由易到难得循序渐进的认知过程。如《三角形的认识》,教师先让学生用3根小棒摆一摆,学生初步感受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并用数据计算验证这个结论。最后学生来判一判,变一变。在这些环节学生逐步体验、感悟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最后水到渠成结论也就形成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有些课堂尽管教师的教学目标是明确的,教学过程也很清晰。由于教学过程的平平淡淡,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课堂教学不仅给学生制造认知冲突,教师还应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一起学习。课堂要给学生制造强烈的视觉或思维的冲击,学生通过感官可以明确地感知到认知冲突、学习主题和学习核心知识。如《乘法的初步认识》我认为在学生计算游乐园里的人数后,可以再增加挑战性的学习任务青蛙跳跳跳。学生一开始可能还想用加法计算。到后面学生感觉用加法会有些慢,自然而然学生就会引出乘法。

思辨能够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激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度思考,使学生用于打破常规,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逻辑表述观点。这个环节的设计就给学生制造视觉冲击力。当跳的格数越来越多时,学生会感受用加法计算不方便了。当许多相同加数连加时就要用乘法来解决比较方便。这就充分展现乘法的数学本质属性。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多种感官协同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四、运用评价,促进学生深度反思
深度反思是实现深度学习的保证。教学后的反思不容忽视。引导学生进行课中反思,对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方式方法以及学习效果进行总结,达成新旧知识的融合与连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达成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建构。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学生对自己的活动进行反思,能使思维达到更高的层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对自我学习进行反思、调控和修正,总结学习经验,实现对一类知识的深度理解。
五、适当拓展,促使学生持续发展
拓展是指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增加新的知识,将原有的知识进行延伸联系以解决新的知识。拓展不仅是量的变化,更是质的变化。教师可以的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去考虑。所谓广度是指教师要引导学生沟通同一类学习内容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如《认识平行四边形》就要和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联系起来。找一找共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对同一板块的知识融会贯通。所谓深度是《余数的认识》学生在知道余数的产生以及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教师可以进一步设计一组题型,加深学生对余数的理解。(1)÷6=……(2)23÷=……5(3)
一节有深度的好课犹如一片好的文章,有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能时时刻刻震撼孩子的心灵。教师要精准确定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深度参与体验、理解、思考和探索。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的有意义的挑战活动,体现深度学习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马云鹏《深度学习》
俞正强《种子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