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5/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4期   作者:张燕 吴筱琰
[导读]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城镇化进程飞速发展,

        张燕   吴筱琰
        山西省交口县双池镇中心学校      032403
        摘要: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城镇化进程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向城镇,大幅度促进了城镇建设。以此同时,也让农村留守儿童日益增多。没有父母的看护与教育让很多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疏于管理,导致他们形成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本文结合实际问题,从影响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的因素作为出发点,讨论留守儿童如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他们健康、茁壮成长,培养社会所需的有用人才。
关键词: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培养
        相对于城镇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言,农村经济发展还显落后,为了能给家庭和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很多青壮年农村居民选择背井离乡,去大城市务工。但在生活有所改善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孩子的教育。农村教育资源匮乏,加之采取不正确的教育方法,使得留守儿童在心理、行为、品质等方面普遍存在问题。那么,是什么影响了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我们又应该如何矫正他们的不良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行为习惯呢?
1、影响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因素
        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学习现状的观察,笔者发现影响他们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因素主要有三个:第一,家长的溺爱。我们说“隔辈亲”,也就是爷爷奶奶对孙子女的溺爱,让孩子骄纵、任性,同时父母对孩子的真正需要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分辨能力,对孩子的愧疚感让他们对孩子有求必应,一味娇惯。第二,农村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包括物质匮乏、师资匮乏、精神世界匮乏等方面,孩子接触面狭窄,很难树立正确三观和远大理想。第三,与父母缺少沟通。尤其是孩子处于叛逆期时,父母的正确引导非常重要,如果缺少沟通不但影响父母和子女的关系,更甚者会让子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酿成家庭和社会的双重悲剧。
2、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对策
2.1以家庭教育为本,严管束,善引导,多沟通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以及适当的关怀,对孩子形成健康独立的人格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对于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来说尤为重要。指留守儿童父母不应该只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而在精神需求上不闻不问。应该定期与孩子的祖父母、老师进行交流,了解近期孩子的生活学习状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对孩子进行教导和纠正。但值得注意的是,“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方式是极为不可取的。引导孩子改正问题,需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逐渐培养孩子自觉遵守公序良俗的行为习惯。

智能科技越来越发达的今天,远隔千里也可以进行实时沟通,所以,留守儿童家长一定要抽时间、有耐心,尽可能多的与孩子沟通,可以通过微信、QQ等软件面对面陪孩子聊一聊他们的生活开不开心,有什么困难,学习顺不顺利,身边发生了什么趣事以及对待这些事情的看法等,都可以从中发现问题,并渗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果有条件还应该定期把孩子接到自己身边,让孩子到大城市开阔眼界,感受父母对自己的重视和关爱。
2.2家庭和学校携手,加强素质教育、德育教育
        孩子到了学龄就要走入学校,强化学校教育,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是应对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的另一重要策略。对于留守儿童来说,老师陪伴在他们身边的时间,比父母还要长,因此老师应该是最了解他们的人。第一点讲到家长应该积极与老师交流,同样,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到学生存在的问题也应当主动、及时反馈给家长,并协商最适当、最有效的解决办法,携手扭转学生的错误思想和行为。另外,要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教学水平,融入素质教育和德育教育,以身作则,让学生“有知识,有教养,明是非,懂事理”。随时随地留意学生的言谈举止,对认为不对的言行深入调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不轻易批判否定,可以利用具有教育意义的小故事触动感化学生。例如怀疑一个学生撒谎了,先不要表达出自己的质疑,也不要妄加定论,先调查事情的来龙去脉,如果确定学生确实撒谎了,可以找机会给他讲《狼来了》的故事,让他认识到撒谎是不对的,从而主动坦白自己的错误,改掉撒谎的坏习惯。
2.3遵守行为规范准则,强制约束不健康言行
        留守儿童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一般包括卫生习惯差、违反纪律、不讲文明礼貌、自卑人际关系差、沉迷网络等,有些坏习惯通过家长和老师的引导,可以明显改善,但有些较为严重的坏习惯仅仅依靠引导是改变不了的,所谓“习惯不是最好的仆人,就是最坏的主人”,不良习惯可能毁掉一个人一生,因此针对留守儿童意志薄弱这一特点,还需要制定全面的行为规范,强制约束,杜绝坏习惯的形成和发展。比如学校应该制定违反校规校纪的处理规定,视违纪行为轻重、认错态度好坏,处以不同程度的惩罚,一般包括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劝退等。例如谩骂同学、语言污秽者给予警告或严重警告处分;有偷窃行为者,给予记过或留校察看处分等。通过这种强制性管理,在学生心中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在对与错之间划出一道界限,自觉做到不违纪、不越线。
结束语: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所以留守儿童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有不同的培养重点。总体来说要以关爱和引导为主,强制约束为辅。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对他们的兴趣要多鼓励,对他们的进步多表扬,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令他们树立自尊和自信,提高自控自律能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积极主动的去学习,让自己变得更优秀。“少年强,则国强”,孩子是祖国的希望,他们的成长关系着祖国未来的发展。留守儿童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行为习惯养成问题不容乐观,应该受到足够重视。希望通过本文提出的几个策略,能够帮助他们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一段顺利的学业,一副健康的体魄,一颗纯真的心灵和一个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田晓琴.农村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J].当代家庭教育.2020,(11):185.
[2]张海娟.农村留守儿童自理自律习惯养成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06):187.
[3]罗耀科.农村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研究[J].家长.2019,(05):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