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贵平
四川省天府新区华阳中学 610213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
【摘要】高质量发展以坚持党的领导为政治保证 以人民为中心 以改革为根本动力 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根基 高质量发展鲜明时代特征 坚持新发展理念 建立新发展格局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实现国家治理能力治理体系现代化
一、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看“高质量发展”
1.以坚持党的领导为政治保证的“高质量发展”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与最大优势,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说过“发展是硬道理”,“党的基本路线要管100年”。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发展一直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召唤,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最为鲜明的时代特征,本质内涵仍然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发展”,体现的是党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品质,反映了党深谙经济规律、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2.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
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我们的“高质量发展”解决的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之间的矛盾,根本目的、出发点、落脚点都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人既是生产者,同时又是消费者。从生产者角度看,“高质量发展”是充分就业、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发展,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常态。从消费的角度看,“高质量发展”不仅是实现消费升级、提高消费品质,关键是稳定收入预期、缩小收入差距,改革完善国民收入分配制度,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橄榄型分配格局,发挥消费对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作用,让人民“想消费”、“能消费”“敢消费”,助力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
3.以改革为根本动力,.继续改革开放进程的“高质量发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一基本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是非对抗性的,改革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方法,改革实质就是调整不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不适应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全党,改革永远在路上。因此,我们谋求的“高质量发展”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改革开放进程的“高质量发展”。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中国人民续写人类经济发展史“奇迹”的新篇章:统计学上有一“二七法则”认为,无论人口也罢、经济也罢,如果每年增长1%,翻一番需要72年;如果每年增长7.2%,10年可以翻一番;如果每年增长10%,则7.2年可以翻一番。翻开人类经济发展史,人均GDP翻一番英国用了58年(1780—1838年)、美国用了47年(1839—1886年)、日本用了34年(1885—1919年)、韩国用了11年(1966—1977年),而中国用了9年(1978—1987年),1995—2004年中国人均GDP又翻一番,2005--2011人均GDP再翻一番。从中国经济发展的脉络看,高质量发展是建立在中国人均GDP三个翻一番“奇迹”基础上的,虽然不再单纯追求经济增速,但依然是有一定的合理“速度”基础的“质量”提升。
4.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根基、彰显制度优势的“高质量”发展
基本经济制度是反映一个国家生产关系的基本制度规定,是一个国家经济制度体系的基础,是组织经济活动、开展经济建设、推动经济发展的根基,是各类市场主体活动的载体、舞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并确立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既不是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经济学的简单摘录,也不是原苏联模式的复制,更不是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板的套用,而是党对我国经济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创”。“两个毫不动摇”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两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让一切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充分迸发;“两只资源配置的手”相得益彰,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我们的“高质量发展”正是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持两种分配方式并存、发挥两只手的作用的高质量发展。
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知识体系
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是市场主体进行经济活动的动力,也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特征。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公有制决定了国家、企业、居民三者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决定了各类市场主体之间能够协调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之间的关系,能够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能够走共同富裕的道路避免两极分化,这正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最大优势。如果说2020中国能够成功抗疫成为世界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是这一制度的生动诠释,倒不如说我国的经济制度有着制度的优势,我们有“制度自信”的底气。“高质量发展”必将进一步发挥这一制度优势。
二、用系统思维看“高质量发展”
1.新时代、新征程是“高质量发展”鲜明的时代特征
我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特征。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初心,是所有炎黄子孙的夙愿。我们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各民族共同繁荣的现代化;是迄今人类历史上人口规模最大的现代化;是人自然和谐共生、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相协调的全面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秉持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现代化。建设现代化强国是高质量发展的目标,通过高质量发展是达到建设现代化强国目标的路径。
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就国内角度看,就是坚持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实现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环节良性循环、产业链、供给链、价值链、创新链运行畅通。就国际看,就是在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世界经济出现更多不确定性的背景下,继续坚持对外开放,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基于此,我们可以构建以“高质量发展”为大概念的宏观知识结构。
2.高质量发展是坚持新发展理念的 “高质量发展”
创新发展理念解决的是发展动力的问题,主要针对的是中国制造的短板:缺乏核心电子元件、高端通用芯片、基础软件产品,以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实现中国制造的智能化、绿色化、品牌化,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为核心,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高级生产要素为支撑,为产业升级赋以新动能,谋求科技的自立自强,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
绿色发展解决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主要针对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同时回应的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坚持绿色发展本身就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二者是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关系。
共享发展解决的是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主要解决的是经济成果覆盖面的问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其主旨是让高质量发展成果由人民享有,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从而画出最大同心圆,充分激发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
开放发展解决的是内外联动的问题,从我国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是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顺应经济全球化,建立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体制。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角度看,高质量发展是向国际社会提供的经济增长“中国智慧”,是推进国际经济秩序体系的治理,是为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崇高目标而努力的“中国行动”。
协调发展解决的是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主要针对我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它致力于缩小并最终消除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地区之间发展机会均等、实现区域间公共服务的适度均衡、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内核。
践行新发展理念的过程就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过程,高质量发展就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发展。
3.高质量发展主题是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的发展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是:发展方式粗放、存在结构性失衡、生态环境问题凸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这些问题的主要矛盾是结构性,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供给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改善供给结构,向实体经济发力,创造适应新需求的有效供给,消除无效供给,化解产能过剩,提升整个供给体系质量,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通过农业供给侧改革,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通过传统产业升级,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建立现代化产业链;通过能源供给改革,推动能源结构优化;通过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而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以实现高质量发展。通过增加有效供给,促进我国产品迈向中高端、刺激消费升级、带动产业升级,通过增加有效供给、培育竞争新优势、提升国际竞争力、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通过增加有效供给、夯实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基,助推高质量发展。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
4.高质量发展是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相辅相成的发展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与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现代化经济体系包括: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体现公平、促进效率的收入分配体系,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区域发展体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多元平衡、安全有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通过高质量发展去完成。
高质量发展与发展新阶段、新理念及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关系图:
5.建立发展新格局就是为了推动高质量发展
世界出现百年未有大变局,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巨大冲击,中国必须在变局中开新局,建立“建立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循环促进的发展格局”。适应经济发展转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随着人口老龄化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呈弱化趋势,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加速发展,我国比较优势变化;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开始由中低端、低质量、低价位向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必须建立“建立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循环促进的发展格局”。建立新格局根本上是适应新发展阶段要求,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应然选择。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发力点是国内,出发点落脚点是满足国内需求;体现的是内需潜力(发挥国内巨大的市场优势),意蕴是办好自己的事,充分利用本国资源,依靠本国力量;是国际循环的基础,是双循环的引擎;指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环节大循环,畅通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更大范围开放的国内循环: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深度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在全球范围提高竞争力。国内国际循环相互促进的统一整体。
建立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意义重大:就国际视野看,建立新格局是为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拓展新空间,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新动力:可以充分释放我国巨大的国内市场优势,扩大内需,形成制度型开发;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供需双中心;有利于坚持多边主义,引导经济全球化朝包容、普惠方向发展。就根本上讲,建立新格局是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扩大与激活国内市场,畅通供应链产业链,实现供需良性循环;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强化社会保障;健全金融体系,畅通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健全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服务市场,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环节大循环。因此,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建立发展新格局,建立发展新格局就是助力高质量发展。
6.高质量发展与实现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相互促进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必须依靠国家科学的宏观调控,尤其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与重要支柱,国家财政在促进社会公平、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方面有巨大的作用。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任务是:实现币值稳定,充分就业,金融稳定及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对推动高质量发展有重要作用。推动高质量发展必然促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必然推动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意蕴是经济增长,爱因斯坦说过:“复利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为世界的第八大奇迹。”高质量发展凸显的是增长质量,不以资源、环境、生态、劳动条件为代价的增长、以产业结构调整、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取向获得的增长,主要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不是传统功能延续带来的增长,依靠提高潜在增长率、不为政府刺激政策带来的增长,是在供给与需求之间新的动态平衡基础上实现的增长。就我国经济发展的时代特征看,高质量发展是重要的经济特征;就贯彻新发展理念、建立新发展格局看,高质量发展可以视为发展目标,是静态;就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看,高质量发展可以视为发展手段,是动态;就经济增长的方式看,高质量发展是经济增长的一种样态。从全域视角看,高质量发展贯穿于国民经济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各个环节、各个层次、各个领域,表现是多方面的。从生产什么看,高质量发展意味着生产高质量的商品(产品),有合格使用价值、合理的价格,有比较完备的互补品替代品体系;就生产最终目的看,高质量发展意味着生产出高质量的消费品,引发新的消费需求、带动新的供给,提高消费质量;就生产主体看,高质量发展意味着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真正面向市场,向市场提供高质量产品,以质量、价格为竞争方式,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就怎样生产看,高质量发展意味着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发挥市场价格、供求、竞争三大机制作用,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维护公平市场秩序,遵循市场规则,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就时代背景看,高质量发展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形势下,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坚持新发展理念,建立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由此,以“高质量发展”为大概念可以对《经济生活》模块进行带时代特征的内容重构,既能够突出模块主干知识,又对应现实热点,回应时代关切,达到掌握学科知识、提示关键能力进而培养学科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① 2020中央经济工作会议【J】北京 人民日报 2020年12月19日第1版
②《党的十九局五中全会《建议》学习辅导问答》【M】北京 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 2020年11月第1版
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M】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20年6月第1版
④《中国制度面对面》【M】北京 学习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2020年7月第1版
⑤《新中国发展面对面》【M】北京 学习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2019年7月第1版
⑥《新时代面对面》【M】北京 学习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2018年1月第1版
附:作者简介 张贵平,中学高级教师,成都市特级教师 四川省名班主任
联系电话: 13708072316:
邮箱QQ:329094817
信箱:133608
通讯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华阳街道办正北下街城南人家133608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