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童心,放飞童性让品德课趣味盎然

发表时间:2021/5/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4期   作者:罗成瑶
[导读]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的确每个孩子生下来皆一样
        罗成瑶
        九寨沟县实验小学  623400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的确每个孩子生下来皆一样,都是那么纯洁、可爱,但为何长大后却有着那么大的区别,有的人乐观向上,正直善良,而有的人却走上歧途?这说明后天的品德教育至关重要,特别是小学阶段教育,可谓是良好德、行养成的关键时期。可是小学的品德教育又往往容易被忽视或简单化,有时我们的教育还无奈地走向了反面,教学生疏离了人格的单纯,沉沦了为人的世故;让学生褪尽了心灵的绿色,沾满了污染的黑锈。正像作者池莉曾写过的一段极富哲思的文字;“人越来越大,心越来越小;脑袋越来越大,梦幻越来越少;笑容越来越多,天真越来越少;天地越来越大,自我越来越小……”那么如何在小学品德教学中既达到教育目的,又不失童真,真正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呢?《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最富有童真、童趣的教材,我们教师要因势利导,让儿童从他们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使童趣盎然、童心荡漾、童真璀璨、童性张扬!结合担任品德课的一些经验,我觉得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游戏玩乐,童趣盎然。
        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求知欲望的源泉,是学生创造的原动力。”兴趣是人们认识某种事物或者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英国教育家洛克曾经说过一句至理名言:“教育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都变成一种游戏。”孩子的天性好玩,游戏是他们的天使。利用游戏的方法,能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能提高孩子们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使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热情,使他们全身心参与学习过程,充分发挥其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儿童在游戏中,有效地学习知识,培养情感,理解规则,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如,在《让我们学会合作》教学中,上课伊始,叫孩子把自己的左手按在纸上,用笔描画自己美丽的左手;然后再把双手按在纸上,启发孩子:怎样同时把自己的双手描画下来呢?通过画手游戏,让孩子明白:同时画双手,可以请同桌帮忙。学生在游戏中认识到:生活中,很多活儿是需要别人帮助的,这就是合作。然后再让学生小组数几何图形的 组成游戏。第一次很多小组出现数错。第二次,孩子们总结经验,分工合作,准确率高达百分之九十多。两次小组数几何图形游戏,让他们明白合作的重要性,初步掌握了一些合作的技巧。
        这些趣味盎然的游戏,使课堂成了儿童喜欢的快乐场所,孩子们在“玩中学,玩中做,玩中思”,一切道德,规则,都在游乐中牢牢印在孩子的心灵中,孩子们在和谐的气氛中自我触动、自我激励、自我教育,内发地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活动探究,童心荡漾。
    活动是儿童认识的源泉,发展的基础,是儿童展示自我的重要平台,更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的,所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要“活动化”,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获得体验,在活动中自发地学习,在活动中冒出智慧的火花,在活动中创出新的情感,在活动中提高道德自觉性,在活动中童心荡漾!如在教学《我喜欢美好的环境》时,在设计其中的一个环节“变废为宝”时,我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先,自己去通过观察现有的废品的特点与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相似,该用什么方法才能创造出新的物品。如何达到这一目标,我通过让学生课前准备、课中示范、自由创作、学生展示、学生评价、学生表达、教师引导等过程,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活动时间和空间,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大胆去设计与创造,达到预期效果。从中知道:废品不是废,而是宝;我们从小要有保护环境的意识,不污染环境:要用心创造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又如在设计用七彩颜色画出你心中最美的生活环境这一环节时,我让学生将自己在大自然中看到的、听到的和感受到的美,用自己喜欢的各种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结果,很多学生用彩色笔画出了美丽的图画,然后,进行作品展览,给每个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体验快乐,同时培养了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品德课教学是实效性。
    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学习,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动手、动脑能力。课堂上同学们情绪高涨,童心荡漾!
三、生活体验,童真璀璨。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综合课程。”儿童品德的培养离不开他们的生活,儿童的生活空间有多大,品德与生活的内涵就有多大。美国休斯敦市一家儿童博物馆里有一句醒目的话“我听过了,就忘了;我见过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道德存在于儿童生活中,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地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从真实的生活源头出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体验。
?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为你介绍我们的学校”这一课,它是《品德与生活》第一册《我们的校园》的延续。学生已经对学校有了粗略的认识,在本科教学中,我们应使学生体验学校是他们重要的生活空间,激发他们对学校产生一种温馨感和归属感。因此,这一课中我是这样设计的:第一个教学活动——“争当问不倒”,教师提供“学校知识小调查”表,放手让学生调查、访问,使学校成为他们可以探究的“生活世界”,在展示中注重他们的调查过程,个人情感体验。第二个教学活动——设计校徽。在前一个教学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设计校徽。在设计的过程中,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对每一份设计教师都予以肯定,尊重,并寻找出他们的“闪光点”。课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进行适当的如设计学校的一角、创作校园诗歌等拓展实践活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活动的主角。孩子们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做,在实践中感悟。学得轻松愉快,既满足孩子的需要,培养了能力,又渗透了热爱学校的教育,达到了双赢的目的。
?  课堂从生活中来,要让我们教学回归到生活,回归到社会中去,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形成。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环境。
    童心是玉,心灵透明纯美,才能映射出世界的透明纯美,才会为了人类美好的前景去努力奋斗;才能以绿色的心态去发展视野,道德生命才能得以自由健康地生长,成长为一个精神明亮的人。为了让这些美玉永洁,童心永亮、就让我们摒弃以往枯燥无味的说教,使品德课趣味盎然;让孩子们在进行德育时,也不失童真,让童真璀璨,童性张扬吧!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