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应用初探

发表时间:2021/5/6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第3期   作者: 赵 妮
[导读] 微课程的概念发端于美国。2010年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先生成功举办了首届微课大赛并率先提出“微课”的概念。

        赵 妮
        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陕西省 西安市  710000
        
一、微课程与德育教育、“德育微课”的关系。
         微课程的概念发端于美国。2010年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先生成功举办了首届微课大赛并率先提出“微课”的概念。在胡铁生看来,“‘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简言之,微课就是微型视频课程,又名微课程,是以短小的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2013年,微课概念在教育界爆发,得到教育界广大同行的高度认可和一致追捧。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十八大、十九大则进一步强调把“立德树人”放在教育的首位,定位于“全面发展”之上,德育教育在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中起到了重中之重的作用。传统的德育教育一般形式单一、学生被动接受,有时候效果不明显,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学校德育教育形式也更加多样丰富,无论是德育教育的内容,还是德育教育的方法和手段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德育教育的效果也大大提高了。“微课”这一新的德育教育形式,开始正式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之一。
        “德育微课”是以“微课”为载体,以学生的道德养成为目标,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教育事例,把它编排一个微小品,拍成一个微短片,演成一个微短剧或即时性地拍录一些学校、社会上感人事迹、不良行为等,贴近学生实际,从微入手,更形象化,情境化地教育学生,以达到很好的德育目标。
二、“德育微课”在德育教育中的突出优势。
        “德育微课”是以反映某一或某些具体的德育内容为中心而精心设计的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心理教育和环境教育等多方位渗透的多功能课型。其宗旨是以学生为参与主体,开辟新的德育教育途径和领域,营造富有时代特色的德育氛围,展现他们自身或群体丰富多彩的精神和生活世界,同时重视传输学生应知应会的人和事、焦点新闻等,促使他们在身心愉悦的开放状态下走进社会、走近他人而自觉自悟自需地发展思想品德心理、道德能力、自我教育力等。
        “德育微课”形式上“微”,内容上“精”,切口上“小”,教育效果追求“妙”。“德育微课”教育时间较短,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可以通过晨会或其他空暇时间即时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发现问题,及时教育;发现题材,及时获取。教育内容贴近学生实际,皆取之于学生平时学习生活,又教育于学生自己。对于学生中出现哪些坏习惯或不良行为,通过形象化、真实化的“德育微课”,让学生自我对照,自我反思,自我认识,自我成长。 “德育微课”切口小,一个微课解决一个问题。文明礼仪、卫生、安全、学习习惯等教育中,学生或多或少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良行为,问候礼、候课礼、如厕礼等小细节处抓住微课题材。微课呈现“情境化”。学生自己就是演员,抓拍到的视频也是取之于学生,学生看到微课内容,心理上已经非常熟悉,很容易去对照,去接受, “德育微课”本就是校园某个情境的再现。“微课”小到信手捏来,大到精心制作,来源于学生,服务于学生,便捷而直观。
三、微课程在德育教育中的实践应用。
         微课程着重研究如何通过微课程丰富学校德育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提高德育教育的效果,丰富学校德育教育的资源。

具有一定的意义和实践价值,有着广阔的研究天地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利于吸收一切先进的研究成果,同时,通过实践研究,也能促进教师学科素养的提高,取得学科教学的创新成果,形成具有应用价值的教学案例和视频资源;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凸显学校特色。
    (一)框架与目标: 以道德与法治等课堂教学为载体,进行德育微课程的初实践;以班队会、晨会等为载体,进行德育微课程的新探索;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载体,进行德育微课程的新尝试;拓宽课外德育实践,作为德育微课程的新阵地。
        (二)实施途径 :尝试把“德育微课”引用到学校的各个教育教学环节中,使其成为班主任、老师管理学生、教育学生的“锦囊妙计”。
        1.学科教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实施学科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各学科教学是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根据新课程标准,充分挖掘和利用德育资源,制作成“微课”,去教育学生,提高教育效果。
        2.晨会教育。晨会只有10分钟时间,教师往往很难把握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我们课题组将提供教师们晨会教育中的各方面 “微课”题材,让教师根据班级需要去进行选择,不断提高晨会的教育效果。
        3.班队课。课题组将突破传统的班队课形式,把安全、卫生、文明礼仪教育用“微课”形式进行播放。学生看完教育短片后,结合班级、对照自己议一议,谈一谈,不用教师多说,让他们自己反思中感悟。
        4.主题升旗。我们将把微课搬上舞台,丰富主题升旗,利用全校每周集会这一难得的时机,通过“德育微课”对学生进行教育。
        5.心理健康教育。我们课题组将抓住学生群体中许多个特殊的“微镜头”,如欺凌、自卑、多动等等小镜头,制作成特定的“微课”,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拟把“微课”这种全新的教育形式,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
6.家校互动。课题组将充分利用微信平台,把一些需要家校合力教育的“微课”传到学校交流平台上,与家长共享教育资源,共同促进孩子良好品质的养成。我们也将让家长拍录孩子在家、在社会上的出色道德表现,将微视频传送给老师,形成家校共育的大氛围。
        (三)呈现形式?
        1.以“小影”?为技术支撑的图片视频整合式微课。我们发现,只要在手机中下载一个名为“小影”的客户端,就可以把手机拍录下的视频和图片进行剪辑和整合,形成一个完美的微课。且我们同时发现,“小影”操作非常简单、便利,只要手机中有题材,几分钟内就可以生成一个主题微课,而且形式十分有趣。?
        2.以“格式工厂”“绘声绘影”为技术支撑的“视频整合”式微课。课题组在网络上充分学习,找到能处理视频的两个软件,即“格式工厂”和“绘声影”。我们将通过这两个软件,把散乱的视频整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教育短片。?
        3.以“PPT”录播技术为支撑的图片播放式微课。据了解,大部分教师对PPT制作比较熟悉,课题组将结合平时教学中常见的“PPT”技术,让老师们尝试用PPT进行微课制作,最后把整个PPT进行录播,也形成一个自动播放的完整
视频,省去老师点击操作。
        4.以“摄影拍摄”为技术支撑的录像课式微课。本校配备了先进的摄影器材,课题准备将其很好地利用。对于类似“微课班队课”的一些题材,我们可以专门录播,在全校进行播放。
        5.以“舞台演绎”为载体的灵动式微课。课题组成员将突破微课的传统观念,拟让微课变得更灵动,实践中,我们将把微课搬上舞台,台上演微课,台下受教育,让微课不仅是一种视频题材,更是一种小型的舞台教育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