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丽惠
广东省陆丰市大安镇中心小学
摘要:班主任既是督促学生学习,亦是帮助他们适应集体生活的重要人员,为此班级管理工作也是班主任不可疏忽的环节。在小学阶段,正是孩子们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班主任在实施班级管理工作时,应积极融合他们的身心特点,强调其综和能力发展,而创设出高效的管理模式。基于此,本文对小学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展开了研究。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策略
引言
班主任是在校园内监督学生的主要人员,其需要设置高效的班级管理模式,才能强化对其管理与教育的有效性。针对班级管理,应当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设定适宜的管理工作,且要注重学生们的个性化发展。即在管理中既能建设良好的师生关系,且能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发展空间,因势利导,促使每一名学生在学校中都能愉快、健康成长。有效的班级管理,不仅能推进管理效率,亦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助于提升其学习热情,促进教学效率。
一、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分析
小学班主任不仅要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其在校园的生活状况都有给予关怀和帮助,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观念,亦是班主任管理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在小学阶段的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会面对诸多各式的问题,而这就需要其运用高效的管理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推动管理工作的顺利实行。首先,需要结合学生特点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督促其学习;其次,促使教学管理与班级管理有机融合,从而优化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效率。这两点便是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主要内容,为此,需要其在该项工作中,要实时强调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设置合理的管理项目。
二、小学班主任有效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策略
(一)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
现下的教育要求,促使教育理念及模式相较于传统教学都发生了诸多变化,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发展,即身体和心理的关注。基于此,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也应紧密联合青少年的身心热点而开展,竭力站在房他们的角度上去考虑,力争做到公平对待每一名学生。
首先,班主任应当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确保其在学习之外也拥有自己的爱好,同时还要帮助他们拓展知识层面;其次,班主任应实时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优缺点,利用优点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而培养其自信心,针对缺点要尽量缩小化,切勿以此为评判他们的标准;最后,班主任要有效提升其余学生之间的亲密度,增强互动性,建设和谐的师生关系,促使学生在校园内感受到被关爱,而使其更加有信心完成学业,促进其健康快乐的成长。为此,教师在实施班级管理中,要强调对每个学生的公平性,竭力创设平等对待他们的氛围,使其自愿拉近与班主任的距离,从而更加积极配合老师布置的班级活动和任务,继而推动班级管理工作的效率。
(二)从班级的角度考虑,提高班级凝聚力
身为班主任,不仅仅是督促学生们的学习情况,更要帮助他们提升班级凝聚力,才能使其增强集体意识,充分发挥班集体的作用性。这就需要班主任要学会站在班级角度去衡量相关活动,诸如让每个学生在做事情的时候,能够以班集体为主,加剧他们之间的互助力,从而才能汇聚他们的力量与能量,而提升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教师可以多加组织一些提升其凝聚力,亦或是促进其合作的活动,帮助他们增加互动及交流的机会。
例如,在课下时间时,可以组织互动活动,让学生们自由分组,然后,再设置一些需要小组成员一起合作才能完成的小游戏。即让他们在此过程中感受和合作的重要,增强互帮互助的思想,同时教师可以将其过程录制下来,再向其播放,并给予其表扬和鼓励。通过此方式,来带动学生们的合作能力,从而促进班级凝聚力,为班级管理工作铺垫下良好的根基。
(三)从为班级服务的角度考虑,培养班级干部
基于构建有效的班级管理模式,班主任也需要从班级服务为切入点,积极培育学生为班级出力的积极性,从而促进该项工作的有效性。即教师可以多加培育一些有能力的学生,并让其成为能够帮助老师的小助手,以此不仅能够锻炼他们的处事能力,亦能减轻班主任的工作负担。在实际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学生的综合方面进行考虑,积极开发他们的管理能力,将优秀的学生培养成为班干部。在选取班干部时,除了教师的意见之外,也要让学生们进行投票选择,从而发挥学生们的主体权,继而树立他们的责任感,。此外,教师也可以让“班干部”的职位轮流做,促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班级的管理人员,继而提升他们的参与积极性,以及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总之,班主任要学会适当的放手,为学生创设发挥自己能力的机会,既能为其提供成长空间,且能促进班级管理的实效性。
总结
在小学阶段,班级管理是引领学生认识班集体及提升学习积极性的关键工作。为此,班主任要积极改善管理模式,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及主体性,从而进一步推动其综合能力的发展,而促使其校园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明月雷. 关于小学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策略研究[J]. 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 2020(10).
[2] 川 田. 简论小学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策略[J]. 教育研究, 2020, 3(7):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