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舞台

发表时间:2021/4/30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3期   作者:孙守成
[导读] 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话语权才能让每一个学生在禀赋、气质、兴趣、情感、思维等方面的潜质得到发展

        孙守成
        辽宁省建平县实验中学
        摘要: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话语权才能让每一个学生在禀赋、气质、兴趣、情感、思维等方面的潜质得到发展,学生的心灵自由和精神世界的独特性才能得到尊重。学生思考的批判性和思想的创造性得到鼓励,学生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大写的有独立人格的“人”。

关键词:话语权;兴趣;情感;思维
        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话语权才能让每一个学生在禀赋、气质、兴趣、情感、思维等方面的潜质得到发展,学生的心灵自由和精神世界的独特性才能得到尊重。学生思考的批判性和思想的创造性得到鼓励,学生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大写的有独立人格的“人”。

1.尊重学生的话语权就是尊重学生的未来
        语文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这种“发展”涵盖三个方面:思想观念的发展、情感态度的发展和知识能力的发展。而作为话语权动态表现形式的言语活动,既是人的思想发展、情感态度的外化,又是激活和强化人的知识经验、思维品质和精神品格的过程。正如前苏联教育家克普鲁斯所说:“一个人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时,本身也随着提高了。”尤为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认识到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价值创生、发展、交流、嬗变和更新的过程,学生的言语活动对学生价值的认识和价值的建构产生重大影响。如果我们漠视或扼杀学生的话语权,缺乏多元对话和价值商谈意识,那么必将扼杀学生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和价值模式的自主性,也就是说这将不利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彻底背离新课标的核心理念。
2尊重学生的语话权就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批判和人本主义的回归
        传统课堂教学的特征在于教师对话语权的垄断和专制,教师是课堂话语的组织者、筛选者、施放者和控制者,学生的话语依附在教师的话语之上。没有自己的根基,学生的话语权被漠视或被剥夺了。像至今仍在大行其道的“牵牛式”、“放羊式”等所谓的问题式课堂教学以及”灌装式”、“一言堂”等目标式课堂教学都属此列,学生是被“绑架”进了新课改中,教师又不自觉地把学生培养成对语文不感兴趣的人,这是很可悲的。所以我们必须按照新课改的精神把原先附着在教师话语场中的学生话语权剥离出来,还原为学生独立自主的话语意识和话语场。对于学生而言,是话语权的失而复得或得之更多,意味着为他们的自我发展、自我教育赢得一个自由舒展的空间。伏尔泰说:“我可以不在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发表现点的权利。“笔者也想说:“课堂教学最宝贵的品质是永远捍卫学生发表观点的权利。”
3尊重学生的话语权就是尊重民族的未来
  笔者对时下流行的于丹讲的《论语》心得的某些观点是不敢苟同的。笔者想,只有让我们的孩子在课堂上致说愿说多说,赋予每一朵祖属的花朵尽情绽放的权利,我们的孩子才能在未来世界里真正掌握话语、掌握自已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命运。

只有在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发现者、研列者、探素者时,才能产生生产和发展的伟大动力,才能真正扛起民族的未来。
        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尊重学生的话语权呢?笔者认为必须处理好以下几组关系:
3.1预设和生成
         以言说之前已经确定的程序和结论来限定育函,学生就会失去言说的自主性空间,甚至有些老师写教案时把学生要同答的答案都写上了,这是很不可取的。笔者认为,在新课标理念下,还是以“套指示性教学“成”非预示性教学”为佳,少一点预设才能更有利于课堂的生成。就像笔者在教授戴望舒的(雨巷)时,让学生畅所欲自讨论此诗的主题,由于没有过多预
设,学生的言语活动非常活跃,他们通过“我”、“雨巷”、“丁香一样的姑娘”这三个主体性意象归纳出三个主题(1)失态说。丁香只有紫白两种颜色,紫色象征高贵或不幸,如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紫色的灵魂”,白色则象征高洁,而且丁香在古诗中是一种愁怨的象征,李商隐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南唐的李璟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等诗句。更为难得的是学生通过资料查出戴望舒写此诗前爱上了好友施蛰存的妹妹的有关情况作为佐证。(2)胍独说。像艾略特的(荒原》样表现的是人类的一种永恒的情感体验,学生联系了陈子昂的《登丝州台歌》。(3)理想幻灭说。“丁香一样的姑娘”,喻指革命理想,“悠长寂寥的雨巷”是当时白色恐怖环境的折射。以上都是学生自己概括出来的,笔者想,如果课堂教学中有过多的预设,就不可能有这样美丽的生成。
3.2“说听”和“听说”
        “说”和“听”是组成课堂行为结构的两大基本元素。课堂行为结构可分为教师“说”、学生“听”的“说听式”行为结构和教师“听”学生“说”的“听说式”行为结构。无论哪一种,笔者认为都以教师“少说多听”为佳,而且这两种课堂行为结构要互相嵌套,不能偏废。如果一堂语文课仅仅以“说听式”行为结构为主的话,那么学生“说”就变得无关紧要,对教师来说,“我说故我在”,对学生来说,“我听故我在”。长期下去,教师的言说和表演水平可谓炉火纯青,课堂成了广告推介会,而学生则变得言语木讷,襟若寒蝉,反之,如果一堂语文课仅仅停留在“听说式”行为结构上,表面上似乎是尊重学生的话语权,实际上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作为“平等中的首席”的老师成了“看客”、成了旁观者,课堂成了“茶馆”,这也是我们必须注意的。我想只有这两种课堂行为结构的相互嵌套,老师“少说多听”一点,整个课堂才是一条生命涌动的河流。

        总之,只有尊重学生的话语权,才能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舞台,也真正成为教师演绎风采的舞台。“三尺讲台可演绎万千风采,半亩方塘能透亮颗颗红心”,教师如能到此境我们何愁“半亩方塘”飘不起思想的芦苇!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