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传统文化微课的开发与实施——以西安经开六小“青卉”节气诗词课程为例

发表时间:2021/4/30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3期   作者:肖榕
[导读] 小学语文传统文化微课不仅能有效弘扬传统文化,还在提升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方面有积极作用
        肖榕
        西安经开第六小学 陕西 西安 710000
        摘要:小学语文传统文化微课不仅能有效弘扬传统文化,还在提升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方面有积极作用。西安经开六小的“青卉”节气诗词课程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属于以古代文学为主题的微课。本文从课程设计原则、设计过程、实施和评价四方面对该课程进行微课开发与实施的分析,以期探索小学语文传统文化微课的有效教学模式。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微课;开发与实施
        引言
        现阶段,党和政府十分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继承和发扬的问题。中小学语文教育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作为传统课程的补充模式,微课以其便捷、高效的特点被广泛运用,小学语文传统文化微课应运而生。目前,对小学语文传统文化微课的开发与实施模式研究尚少,有待探索。
一、传统文化微课开发的意义
        1.有效弘扬传统文化,实现立德树人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工作,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教育部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和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有效培养和深化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校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就要全方位融入到学校教育的各环节,贯穿于基础教育整个阶段。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对一年中天象、气候、物候、农事、时令等方面变化规律的智慧总结,是无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缩影。近年来,全国掀起了继承、弘扬和宣传“节气文化”的热潮。西安经开六小“青卉”节气诗词课程在推广“节气文化”的基础上,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优质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实践案例,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2.提高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传统文化作为语文学科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其中,“文化传承与理解”要求学生能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无疑是所有传统文化微课程都应指向的最终目标。
        3.提升语文教师课程意识,提高教学效率
        微课时间简短,内容短小精悍,主题突出,资源丰富多样。对教师而言,微课简单实用,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也会促使教师不断反思。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内容小、时间少、过程短的特点实现自己的教学价值和观点,设计出个性化的微课程,从而不断自我完善,实现自身专业的成长。
二、传统文化微课开发原则
        1.以学校为本,彰显学校育人特色。
    作为校本课程的一种特殊形式,微课往往是“师本化”课程。“青卉”节气课程中参与的教师年轻化,善于学习与创新,对于课程的个性化、趣味性有更高的要求,力争出精品,展精髓。
        2.以文化为核,挖掘传统文化精髓。
    传统文化内涵丰富,但对于小学生来说,在传统文化课程的内容选择上,要去粗取精。“青卉”节气课程以节气文化与古代文学为主干,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择其精要作为语文课程的内容,同时融入传统民俗等内容,丰富课程。
        3.以学生为先,为学生的需要而教。
    教师要从学生感兴趣的传统文化话题入手,找到微课的突破口,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脉冲效应”。如在《惊蛰》节气微课中,教师利用动画中的人物吸引学生关注身边环境的变化,从而引出惊蛰节气的相关知识。整个过程以动画形式呈现,符合儿童认知规律,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传统文化微课开发类型
        现有的传统文化微课类型大致有三种:第一种,以国学经典为主题的微课程。要求学生熟读成诵。第二种,以语言文字为主题的微课程,注重挖掘汉字本源,除汉字外,也对成语、对联等传统文化形式进行学习。第三种,以古代文学为主题的微课程。课程内容涉及古诗词、小古文、古典名著以及传统戏曲文学,或以古代文人为主线进行课程设计。
        经典古诗词是文化传承最重要的载体之一,也是目前传统微课开发的主要内容。经开六小推行的“青卉”文化课程属此类课程,该课程历时一年,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根据节气变化引入诗词学习,同时融入节气物侯、民俗、活动等相结合,是一个以诗词为主的综合性课程。具体模式如下表所示:
                  
四、“青卉”诗词课程设计过程
        首先,教师根据自身文化积累与兴趣选取与节气对应的古诗。深入研读古诗意蕴,同时搜集相关节气资料,充分了解该节气的知识。
        其次,根据节气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基本环节分为:介绍节气、引入节气古诗、诵读古诗、赏析古诗、再次诵读古诗。如《惊蛰万物苏》惊蛰节气微课中,教师首先介绍惊蛰的节气知识,包括“惊蛰”的含义: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春雷惊醒蛰伏的动物,称为“惊”。通过动画了解惊蛰三物侯:桃始华、仓庚鸣和鹰化为鸠。惊蛰民俗:惊蛰吃梨。接着由惊蛰三物候引出元稹描写惊蛰的古诗《惊蛰二月节》,诵读古诗后之后赏析古诗。最后再次诵读古诗,感受诗歌之美。
        再次,注意挖掘节气的特点,体现课程的趣味性。如在《惊蛰万物苏》课程中,教师加入了一段关于感受节气变化和了解惊蛰节气的动画,增强课程的代入感,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完成教学设计后,进入录制阶段,录制时使用Camtasia 9软件进行录屏操作,录制完成后还需后期剪辑制作,这也对教师的微课制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青卉”诗词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过程将线上微信平台和线下课程引领相结合,线下课程以双线并行课程为主进行。
        首先,利用微信公众号面向全校推送节气课程,教师及时发送至班级群,学生观看视频学习。其次,在课程推送结束后,及时整理校本教材,每一课都包含课程二维码链接,便于后期复习。
        最后,线下课程以双线并行课程为主,包括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显性课程即在学生观看微课后,教师利用晨读进行引领课,带领学生了解节气,熟读古诗直至背诵。利用古诗背诵单在期末进行验收。隐性课程即在平日校园活动中进行节气文化的渗透,以节气为背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如朗诵社团的节气诗词的朗诵、春分竖蛋、护蛋行动、冬至包饺子、有关节气的诗文小报,诗词大会等活动。既巩固了诗词积累,又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六、“青卉”诗词课程评价
        1.以表现性评价为主,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改革指出,对拓展性课程的评价方式应以“表现性评价”为主,注重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表现性评价”一般是指从学生的实际表现中评价其对知识的掌握及运用能力。“青卉”课程作为小学语文拓展性课程,应该以表现性评价为主。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作品展示、实践性学习、课本剧、诗词大赛等。
        2.以家校互助测评为辅,保证课程教学效果
        家校互助测评主要利用古诗背诵单进行,分为一测和二测。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学生古诗背诵的第一次测试由家长进行,以教师抽查或学生互查的方式进行第二次测试。
        小学语文传统文化微课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补充,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任,因此,教师应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多与学校、学生、家长沟通,及时发现课程的不足之处,不断更新课程模式。

参考文献:
[1]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56
[2]周子怡.小学语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微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