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

发表时间:2021/4/2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3期   作者:陆建芬
[导读]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塑造学生道德品质、落实学科德育目标的主要途径与重要载体,其中所涵盖的很多知识,都比较贴近小学学生的认识实际与发展需要,且共容易触发学生思想、情感、认识的共鸣。
        陆建芬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石庄镇石庄小学   226500
        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塑造学生道德品质、落实学科德育目标的主要途径与重要载体,其中所涵盖的很多知识,都比较贴近小学学生的认识实际与发展需要,且共容易触发学生思想、情感、认识的共鸣。以为生活化教学为辅助,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与价值观念、思想认识、道德品质的塑造,也是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必须肩负的育人使命。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时,应以学生实际为基础,加强对生活化活动、素材、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以构建出蕴含生活化特质的认识体系,使学生在生活与教学的关联、迁移、过渡中获得认知能力提升与思维能力发展,带着浓厚兴趣、饱满热情参与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学习,为自身综合素养塑造提供铺垫。同时,随着生活化元素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深度渗透,诸多比较抽象的教学内容也会以更为直观、具体、形象的方式得到呈现,更利于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强化,使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向着内涵化、高效化、多元化方向而更好发展。
关键词: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
        小学学生的思维能力与道德品质、价值观念普遍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其更希望在一些比较接近其生活实际与认知特性的生活化活动中获得认知迁移与发展实现。而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的实现,则可以在生活与知识之间架设互通桥梁,帮助学生在体验、感知、领悟生活中高效学生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并在一些生活化素材的引领与驱使下积极投身实践,用所学道德与法治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化解认知困惑。然而,综观目前很多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开展现状而言,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与缺憾,尤其是对生活资源的开掘不足、生活素材的利用欠缺、生活活动的开展较少等现象依然比较普遍,其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制约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认识需要的满足,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开展也呈现单一化、枯燥性、乏味性特质。由于教学感染力欠缺,学生学习兴趣普遍不足,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发展性自然无从谈起。基于此,教师应以生活化思想与理念为辅助,重审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价值与意义,并加强对生活化活动的设计、生活化氛围的营造、生活化资源的开掘、生活化元素的探寻,使其充分、深入、全面衍射至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领域,为帮助学生高效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全面提升思维能力而提供铺垫。以切实发挥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育功能与育人价值,为促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向着多元化、丰富化、深入化方向发展而提供铺垫。
        一、借助生活情境开启教学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的很多学生,普遍自控力、自制力比较欠缺,其更喜欢沉浸在游戏的快乐中参与教学活动,体验知识学习所带来的快乐与幸福。因此,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落实教学导入时,应加强对生活情境的创设,以切实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感染力与生命力,使传统教学模式下枯燥、乏味、无趣的教学现状得以改变,为促使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学习与问题的思考而提供铺垫。同时,为了使生活化课堂的作用得以切实发挥,使所创设的生活情境导入更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还可以即时引入一些蕴含生活化特质的信息工具、媒介资源为辅助,让学生在生活情境的引领与感染下获得认知能力的全面提升。例如,在开展《生命最宝贵》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入纪录片--“哺育小企鹅”,让学生在观摩企鹅爸爸、妈妈哺育小企鹅从出生到成长的过程中感受“爱”的伟大,使学生对“珍爱生命”获得新的认识。随后,再引入问题:每一个生命都是来之不易的,那么同学们知道自己的出生过程吗?你的家人当时是什么心情?让学生在分享自己的出生、成长经历中带着浓厚兴趣参与至教学内容的学习,获得学习兴趣的激发。


        二、关联生活实际设计教学活动,提升学生思想认识
        由于生活经验普遍比较欠缺,以致很多学生在面对一些比较抽象、深奥的教学内容时,往往难以站在更为深入的角度去理解其内涵。对此,教师如果长时间采用口头说教与直接讲授的方式开展教学指导,教学的实效性自然难以保证,学生也会因为理解不深、认识不足而陷入认知倦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目标自然难以达成。基于此,教师可以以生活实际为引领,多选用一些与学生生活体验、认识、现实比较贴近的生活案例、资源、素材落实教学指导,让学生在对比分析、反思探索中获得思想认识的提升,以切实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针对性与科学性。例如,在开展《我最诚实》教学时,教师可以以“说谎”为议题提问: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发生说谎的行为,同学们能分享自己撒谎的经历吗?随着学生交流的深入,教师再次设问:撒谎和诚实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并组织学生交流、分析,让学生在最为贴近自身生活实际的感知与体验中认识“诚实”、“守信”的美好品质的意义与价值,并在生活中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与表现。
        三、借助生活实践优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将道德与法治教学由理论衍射至实践层面,是促使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也是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效能主要方式。因为只有以实践为驱动,学生的体验方可更加深入,其对于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思维的活跃性、严谨性自会无限发展。因此,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加强对诸多实践性活动的开展,多为学生提供一些用所学知识来验证生活现象的机会,在生活实践的引领下使学生的思想、行为、认识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为其思维能力培养奠定基础。例如,在开展《爱心的传递者》教学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来展示一些关于献爱心的图片,让学生在诸如无偿献血、抗震救灾、志愿抗“疫”、灾区募捐等素材的刺激下思考:大家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得到过什么帮助?待到学生完成交流后,在引入生活实践作业,让学生在周末志愿进入社区、养老院用自己的方式来传递爱心,以提升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结论
        总之,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生活化,是新时代、新课改下道德与法治科学教学高效开展的必然趋势,其更为贴近学生的认知特性与发展需要,且对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综合素养塑造、价值观念提升、思想认识增强、道德品质培育有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而且,在诸多生活化活动、素材、资源的引领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科学性与发展性自会切实彰显,更利于教学效能的增强与教学路径的延展,其育人功能与教育价值也将得到更为充分、深入的发挥。因此,教师在落实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时,应加强对生活化理念的贯通与融入,使诸多有助于教学效能提升的生活化元素灵活迁移至学生认识视域,让课堂教学的生命力与感染力得到全面提升,为促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更好发展,为推动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而注入新鲜血液。
参考文献:
        [1]李录平.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J].教育,2019(52):88.
        [2]赵亮.浅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生活化教学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9(A1):121-122.
        [3]徐沛娟.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探索[J].科幻画报,2019(12):88.
        [4]蒋海莲.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研究[J].科幻画报,2019(12):13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