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言处理的Task教学实践及思考

发表时间:2021/4/2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3期   作者:沈磊1 林伟2
[导读] 译林版《初中英语》Task板块以范文阅读为媒介,以写作为教学目标。
        沈磊1  林伟2
        1.江苏省镇江市心湖高级中学   
        2.江苏省镇江新区教育发展中心   

        【摘 要】译林版《初中英语》Task板块以范文阅读为媒介,以写作为教学目标。学生读范文获取语言输入,再写作实现语言输出。但在输入和输出环节中的语言处理都存在问题。本文以一节Task教学课为例,探讨了语言处理的策略,即发挥task板块的提升功能,整合语言;创设语境链,内化语言;提供评价标准,评价语言,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语言输入;语言处理;语言输出;语言能力

一、引言
        译林版《初中英语》(以下简称教材)每单元有六个板块,先后包含welcome to the unit, reading, grammar, integrated skills, study skills和task. 其中,Task板块提供一篇范文供学生学习,然后要求学生写一篇范文相同话题的文章。范文向学生提供语言的范本,供学生学习、借鉴和模仿(崔刚,2013)。教材在大部分单元的这一板块中特别设置useful expressions一栏,列出范文中的重点句式,供学生写作时参考使用。但一些老师在教学中着重处理范文的意义和结构,没有引导学生感知、运用和内化这些句式,也没有在此基础上拓展。表面上学生获得了语言输入,但这些输入没有经过思维活动的深加工。如果输入不充分,则学生很难直接模仿并有效运用在阅读过程中所感知和获得的语言知识,也无法有效地将输入语言转化为输出语言(凌勇,2016),写作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评价是写作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对写作处于初级水平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通过评价,学生可以明确自身写作的优势与不足。然而,不少教师在写作课上对学生的习作评价还停留在是否写出了要点信息的低层次要求上(马建锋,2020),对学生语言的评价更多地关注语法错误,忽视语言的审美。
        因此,目前Task教学中输入和输出环节的语言处理都存在问题。本文以一节Task教学课为例,探讨如何实施语言处理。
二、基于语言处理的Task教学策略
        要使学生的写作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师必须充分备课,即根据学情和范文整合写作语言;在阅读范文时,教师应输入整合好的写作语言,帮助学生内化;写作结束后,教师应开展多元评价,提升学生的语言意识。
1. 发挥task板块的提升功能,整合语言
        Task板块旨在充分激活学生在之前的阅读课、语法课、听说课上已经积累的语言知识、文化知识和情感联系(屈红钊,马虹霞,2020),引导学生整理思路、组织语言,最后落笔成文(译林出版社,2013)。因此,task作为每单元最后一个板块是对整个单元的总结和提升,不是孤立的课时教学。Useful expressions仅仅列出范文中的部分句式,如果根据写作话题加入学生已学过的相关语言表达,或拓宽文本语境适当补充课本之外的语言表达,整合新旧写作语言,那么学生的语言则更灵活,内容也更丰富(见表1)。
        表1  整合写作语言的途径


        这种有组织的整理和输入,有助于学生存留深刻印象,并在运用时可以被快速激活,作为运用时的可靠参考(赖朝晖等,2013)
2.创设语境链,内化语言
        将整合好的词汇和句式直接给学生而没有运用、内化和吸收的过程,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只能以听代思、机械模仿、不求甚解,学生学到的是一大堆机械的孤立的知识,这种没有内化的知识心理学称之为“假知”,它没有活性,不能迁移,更不能应用(余文森,2010,转引自赖朝晖等,2013)。忽略语言内化的输入使学生失去内化语言的机会,也使语言的输出缺失了根基。在阅读中教师应创设与写作话题相关的语境链,在语境中用各种活动,如句型操练、看图说话、造句、情境对话等引导学生感知、运用和内化写作语言。这样组织学生进行微写作,为语篇写作铺垫,同时也启发毫无头绪的学生(李丹丹,2017)。
3.提供评价标准,评价语言
        有效评价应做到有据可依,有理可循(罗之汇、陈丹,2017)。写作评价包含结构、语言、内容等方面,因此评价标准应包含语言评价,但不可将语言评价代替其他方面的评价。评价标准应尽可能做细致、易操作,便于学生参照标准开展写作并评价自己的写作。传统的评价往往由教师一人实施,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要实施多元评价,组织学生自评和互评,促进生生间的交流合作。
三、教学实践
        本文以教材八年级上册Unit3 A day out中的Task板块为例。该板块以A big day out为话题,分为三部分。由于Linda即将返回美国,Kitty和Daniel想邀请全班同学与Linda一起游玩北京。A部分是Kitty和Daniel的计划图示,包含时间、地点、交通方式和活动四方面。图示下方是Useful expressions一栏,给出范文中的句式(见表2)。 B部分是范文,即Kitty和Daniel的邀请函,为学生完成自主写作提供了正确的文本输入和语篇框架输入(顾雪丹,2014)。C部分要求学生写一封邀请函,邀请同学们一同出游。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生活实际改动教材中的写作任务。
        表2  Useful expressions

        第1个句式用于邀请函的第一段,表明写作目的。第2-9个句式用于信件的主体部分,即计划。其中,第2个句式作为主题句,统领主体部分;第3个句式表达见面时间或地点;第4、6和8三个句式表达交通方式;第5个句式表达做某事花了多少时间;第7个句式表达活动;第9个句式表达费用。第10个句式用于结尾段,表达写信人的期待。结合范文来看,第1、2和10三个句式是框架语言,构建范文的宏观结构;其余七个句式给出细节内容,构建范文的微观结构。
        以上10个句式基本为八年级学生熟悉,大部分句式都可以用其他句式替换,教师可以激发学生自主整理,比如We will walk to…可以换成We will go to… on foot. 所有句式中仅有per一个生词,可通过语境理解其意义。不同的地点决定了不同的活动内容,因此用英语表达活动内容给学生带来挑战,从另一方面说这点也是拓展写作语言的地方。
        教师根据写作任务在useful expressions基础上整合好语言(见表4)。
1.明确写作目的,激活已知话题语言
        教师结合学生十一假期的生活实际引出邀请某人出游的话题,激发学生用已知语言回答问题,如invite sb. to…, play games, go shopping等。
T: Did you go travelling during the National Day holiday?
  Where did you go?
  Who did you invite to go with?
  What did you do there?
        学生每年都有秋游,且出游时每班除了班主任还有一名该班级其他任课老师参与。 因此,教师对课本中C部分的写作任务加以改动,即鼓励学生根据自己意愿邀请一名其他任课教师一同秋游,并思考用什么方式邀请,从而引出写一封邀请函。
T: We will go on a trip to Zhenjiang next week. Would you please invite your Chinese, Maths or   other teachers to go with you?
Ss: Yes.
T: How can you invite your teacher?
Ss: By phone, send a message on Wechat …
T: We also can write an invitation letter.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从哪些方面写邀请函的,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T: Well, if you want to write an invitation letter, what would you like to tell your teachers?
Ss: Time, place, money…
T: What should be written first?
【设计意图】
        教师通过与学生交流十一假期生活营造了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并顺势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出写作话题,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写作任务,之后所有的活动都在该任务的驱动下展开。以真实的写作需求创设情境使写作具有现实意义。在真实、明确的写作目的指导下启发学生思考写作内容,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也使得范文的阅读更具针对性。
2.立足范文,获取结构语言
        教师在选择和教授阅读语篇时,应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审视文本,指导学生梳理语篇的段落层次和写作脉络,揣摩作者的遣词造句,理解段际、句际间的逻辑关系,对比不同体裁文本的异同,从而最终将阅读中习得的知识正向迁移到下一段的写作中(郭强,2016)。
(1)解读范文的宏观结构和语言
        邀请函是应用文的一种,通常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即首段,表明写信目的;第二部分即主体介绍邀请的具体事项;第三部分即尾段,表明写信人对收信人接受邀请的期待。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正文左边的框架词获取范文的宏观结构和语言(见表3)。
        表3  范文的宏观结构和语言

(2)补全范文内容
        范文主体(the plan)中有10个缺词,学生需要从A部分提取信息补全。A部分的计划是一张图示,给出了时间、地点、交通方式和活动四方面内容。其中,时间的表达都为时间点。缺词中有2个是时间段,计划中没直接给出,学生需要用给定的时间点计算得出。
        学生补全邀请函后,教师暂不呈现答案,而是带领学生一起说说PPT中的路线图。学生从中运用到了sb. will meet at … sb. will take the underground/bus to… sb. will see/visit…等句式。说完之后教师呈现答案,学生再一起朗读一遍。
【设计意图】
        这一活动主要培养学生看的技能。学生先从图示中快速获取时间、地点和活动的表层信息,再说路线图形成对表层信息的形象性、概括性的印象,同时也能对自己的理解进行判断。学生的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得到发展(方涵,刘钰,2019)。说路线图的过程可以让学生熟悉时间、交通方式、地点和活动的语言表达。最后的朗读则有助于学生将零碎的信息在语境中整体化。
(3)解读范文的微观结构和语言
        范文的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各有两句话,简单明了,而主体部分是具体的计划,内容多,学生需要解读其内部的信息组织方式。
        文中第二段就一句话Here is our plan. 作为统领句直接表明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在上一环节中,学生通过寻找信息已发现范文主体部分是按时间顺序行文,两两时间点之间是交通方式、地点和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A、B部分在时间和交通方式语言表达上的不同。两部分在时间表达方面的不同在于A部分的计划列出时间点,而B部分的范文不仅有时间点还有时间段,也有容易被忽视的then, after that和next三个衔接词;A部分的交通方式表达都是介词短语,而B部分除了介词短语还有动词短语。范文主体部分灵活多样的语言表达值得学生注意和效仿。

【设计意图】
        解读范文的宏观结构实则还原了作者谋篇布局的思路,而微观结构的分析则包含衔接手段、词汇搭配、语法结构、语义连贯等,也就是作者如何用语言表达意义。当学生将串联主体部分信息的时间词找出来后,便可发现时间的表达可以是清晰的时间点和时间段,也可以是模糊的“接着”“然后”等词,后者穿插在前者中,使得句与句之间衔接自然、语义连贯。通过对比,学生更加明白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灵活性。
         
         
五、结语
        Task板块是一种既重视语言输入又重视语言输出的教学。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整合话题写作语言,创设真实的语境帮助学生体验语言运用,将文本中的素材内化成自己的语言知识。同时教师要提供与文本高度关联的写作任务,巩固和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实现语言知识促进语言能力发展,语言知识在语言发展提升中积淀。


参考文献
鲍闽芳. 2020. 促进深度学习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12-16.
卞金华. 2014. 范文仿写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6):1-7.
崔刚. 2013. 阅读的层次与课文教学[J]. 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3-5.
方涵,刘钰. 2019. 基于多模态语篇的高中英语看的教学策略[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
   (7):20-25.
顾雪丹. 2014. 基于伙伴编辑策略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以译林版初中英语教材Task板块教  
    学为例[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4):28-33.
郭强. 2016. 高中英语以读促写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究与思考[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  
作者简介:林伟,出生于1971年11月,江苏镇江人,汉族,中学高级教师,本科学历,主要研究中学英语课堂教学。
课题信息:本文为江苏省中小学研究第十三期课题“课程内容要素整合理念下聚焦语言形式 的初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探究”(立项编号:2019JK13-L352)的阶段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