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情的语文课堂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6期   作者:龙少娟
[导读] 本文论述了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教学者动了情

        龙少娟
        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西街小学
        本文论述了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教学者动了情,才易感染学生动情,学生动了情,才能与主人公产生共鸣,才能更深切的理解文本。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采用多种方法 调动学生的情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质兼美的作品,往往有对祖国的爱,对事业的执着,对信念的坚定,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有拍案而起的愤,催人泪下的凄,天地动容的悲,亦有开怀的笑……面对五彩文本,我们岂能心如止水,我们要与主人公,与作者一起或忧或喜,或伤或怒,用情感去感染学生,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为此,语文教学中我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重视教师的情感作用
        作为课堂教学中的引导者、合作者,就必须注重对学生情绪的感染,试想教师面带微笑,精神饱满的走上讲台,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能不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情感,能不产生销魂慑魄的效果吗?亚里士多德说:“惟有真实的生气或忧愁的人,才能激起人们的愤怒和忧郁”一个富有激情的语文教师,只有自己先被感动了,先有了是非、善恶、丑美、爱憎的鲜明态度,出言才会真切,或奔腾似江水,或舒缓如清流,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教师根据不同的审美对象,使用不同的表情,“披文以入情”学生就会产生如临其境之感。
二、用音乐激发学生情感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通过音乐创设场景和氛围,能使学生感受到美的意境,语文教学中,我善以音乐渲染情境,更易调动学生情感。在教学《黄河颂》时雄壮优美的乐曲《黄河大合唱》,让学生们淋漓酣畅的感受到了黄河的雄伟气魄,尤其是《保卫黄河》一曲,那铿锵激昂的节奏,如急促的鼓点,敲打在学生们的心灵上,强烈的激发了同学们保卫黄河,保卫中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的决心。在教学清少纳言的诗歌《四季之美》时,我选择钢琴曲《星空》作为背景音乐,舒缓优美的琴声如叮咚的泉水在教室里流淌,抚平着他们心中的躁热,体会静谧的夏夜,月、萤火虫、蒙蒙细雨都是那么的迷人。在学习《第一雪场》的时候,先播放歌曲带学生走进冰封雪飘,粉妆玉砌的美景中,再配乐朗诵,跟学生一起体会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三、编写课本剧,体验情感
        以编演课本剧的形式创设情境,不失为调动学生情感的有效方法,教学《将相和》时,我让学生表演“完璧归赵”这一情节,小演员“蔺相如”看似自然的从秦王手中要回了璧,后退几步,怒发冲冠 ,做出要撞柱子的动作,把蔺相如的“智”和“勇”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教学《猎人海力布》时,学生表演劝乡亲们离开的情节 ,通过表演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海力布当时的焦急,真诚恳切,以及准备牺牲自己的心理。《十五从军征》教学时,学生表演从军六十五年归来的老人时 ,表演的逼真之极,丰富的潜台词表达着自己对文本深刻的理解,老人动作的诉说,悲伤的啼哭,激起学生对战乱的厌恶对人民的同情。
四、声情并茂,读出情感来
        声音本身是一种情感 ,朗读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一章三遍读, 一句一回吟”在对语言文字的反复吟咏,层层悟读中 ,达到准确的传情,悟情。深情的朗读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感情重新释放出来,声音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在心头的情感,展示了作品的形象,延伸了作品的画面 ,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更快的走进作品的意境中 ,作品的心灵里,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享喜怒哀乐,让情感产生共鸣。教学《延安,我把你追寻》我用轻快的语调把学生带入美好的意境中,让学生感受到春光中的燕子,雨露下成长的小树,叮咚的流水,一切都是那么清新而美丽 ,而后用低沉的声音,把学生带入往昔的延安,感受那时人们的艰苦朴素、勤劳奋斗;第五节开始语速加快高昂,感受现代化的美好;后两节中用稍慢的语速充满情感,让学生产生对延安精神的向往、崇敬、赞美,“我把你追寻”一句要读的豪情万丈,读出学生坚定的信念。《少年中国说》朗读时心中要有祖国,第一节要用宏亮坚定的语气读出中华少年的阳光独立,读出中华少年的热血沸腾;第二节用洪厚较慢的语速,读出我中华如红日初升,势不可挡,读出我中华美好的未来方长;最后要用赞美的语气,让学生感受到我中华和少年之美好。“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以此传情现境!
五、挖掘文本情感因素
        托尔斯泰说过:“艺术形象是生动的感情力量的负荷者”文本之所以打动人心,在于它典型的再现了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塑造了“负荷生动感情力量的形象”,敢于为人类对抗权威的普罗米修斯,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为儿子节省到极点的父亲 ,为给我买《青年近卫军》 日夜工作的母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受形象,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或崇敬、或爱戴、或同情、或惋惜、或激动、或珍视……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 因为那是学生主动性和创造力的源泉”。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运用情感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即把教材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陶冶学生美好的情操,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加深其对人生的体验和感受 !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