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落实实践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6期   作者:林慧红
[导读] 在语文教学之中通过构建教学情境的方式能够使学生在课堂参与情境的过程中真正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

        林慧红
        浙江省温州瑞安市特殊教育学校     325200
        摘要:在语文教学之中通过构建教学情境的方式能够使学生在课堂参与情境的过程中真正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使其在更强的主观体验之下实现学习效率的提高,并真正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人,推动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提高。在语文教学实践之中为了落实情境教学法,教师必须真正结合实际的语文教学内容做好相关的情境构建策略研究工作,以此使不同的情境构建模式能够真正符合相对的语文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在相符的情境中实现语文深度学习。
关键词:语文;情境教学法;构建策略
        在语文教学实践之中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之中,并推动学生的学习地位完成由被动向主动的变革,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中积极地向学生提供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内容思考与体验的过程之中,令学生在体验中实现对知识的内化与学习能力的提升。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的,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构建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教学情境的方式在课堂中落实情境教学法,使学生能够在多元的情境之中得到不同的学习体验,以此使学生在情境中真正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内化知识的深度学习过程中实现学习能力的提升。
一、构建媒体情境具象教学内容
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对较少,所以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部分语文教学内容对于学生而言相对抽象。这种教学内容的抽象性往往导致学生在学习活动之中难以建立起对教学内容的具象性认知,从而对学生的理解活动造成严重的影响。为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之中教师首先可以在情境教学法的指导下灵活地利用媒体数字资源,在教学中构建媒体资源,借助媒体资源生动的表现形式为学生具化教学内容,辅助学生的课堂理解活动。
        例如在《桃花溪的倾诉》这一课的教学实践之中,笔者认识到班级中大部分学生对于桃花溪这一文章中所描写的“主角”并未建立起具体的认知,这使得学生在文章的实际学习活动之中往往难以更好地理解文章情感,极大地影响了班级学生的学习效率。为此,笔者在课堂中通过对媒体资源的利用进一步丰富了教材中对桃花溪的表现内容,使学生能够通过生动展示内容的视频资源更直观地看到桃花溪由清澈到充满垃圾的变化过程,以此构建了视频媒体教育情境。在情境框架之下学生透过视频中生动真实的画面,能够更为快速地建立起对桃花溪的立体认知,这种认知将辅助学生更加高效地完成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活动,优化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认知体验。
二、构建问题情境启发探究兴趣
        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是为了调动学生的主观学习意识,使学生能够在兴趣心理的作用下更为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并协调自身的专注力以实现学习效率的最大化,从而推动学生学习能力的最佳化提升。在语文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应该通过构建问题教学情境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在情境框架的问题启发下真正形成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一张旧鱼网的诉说》这一课的教学实践中,笔者首先提出了“同学们,大家都知道鱼网是做什么的吗?”这一问题,引导班级学生对这一简单的问题进行了回答,使学生的思维初步融入到教学环节之中。在同学做出了相对应的回答之后,笔者继续提出问题以构建问题情境,在“如果你是鱼网你会对使用者或者鱼说什么呢?”这一开放性的问题启发下,学生融入到了问题情境框架之下展开了相关的思考。

在对这一开放问题的思考过程之中,学生受问题的启发其本身的思维与教学内容的主题构建了联系关系,这种联系关系会使得学生对文章内容产生深入的探究兴趣,由此驱动学生更为积极地融入到学习环节之中。
三、构建活动情境引导直接体验
        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对教学内容的直接体验能够使学生直观地体验知识结构建立的过程,由此促成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内化,实现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目标。在语文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对语文内容的直接体验,促成学生语文理解效率的提高,教师应该通过构建活动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情境框架下与语文知识的互动,从而促成其直接体验感知的强化。
例如在《滥竽充数》这一课的教学实践之中,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中所讲述的内容,并使其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中所出现人物的心理,使其建立起对文章寓意的直接理解,笔者组织班级学生开展了课本剧的模拟实践活动。在活动之中笔者为班级学生进行了文章中出现人物的分工活动,并引导班级学生结合课文的实际内容展开了扮演演绎活动。在扮演活动之中,学生能够更直观地体验文章内容,在实际人物的扮演与演绎中,人物的形象能够更立体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更直观地与文章内容进行互动,由此优化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实现知识结构的高效建立。
四、构建生活情境调动情感经验
对文章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进行分析与理解是优化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以及促成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重要阅读学习环节,然而由于学生对于生活中实践的经历积累意识相对较弱,所以学生常常难以在阅读理解的环节之中自主调动自身的情感经验辅助自身的理解活动,严重影响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效率。为此,教师在情境教学法的指导之下应该通过构建生活情境的方式,辅助学生在情境中调动自身的情感经验,以此支撑学生的阅读理解活动。
例如在《包饺子》这一课的学习活动之中,笔者通过引导学生对自己生活中的实践进行回忆与分享的方式,在课堂中构建了生活情境。在课堂之中,笔者引导班级学生对生活中包饺子的经历进行了回忆,并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将自己的经历在班级中进行了描述与分享。在同学共同分享经历的过程之中,不同的生活经验共同构成了教学环节中的生活情境,学生对于包饺子这一经历的情感得以于其中真正调动起来。通过这种情感调动的方式,学生在后续理解文章中作者所记叙对包饺子事件以及其中作者所蕴含的情感时能够以自身的情感经历为辅助,在共鸣中提高理解效率。
五、构建对话情境促成师生互动
在语文教学实践之中,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审视自身在课程中的学习活动,使其能够在适度的反思中优化自身知识结构的建立,深化学生的学习效益,教师还应该在教学中通过构建对话情境的方式,引导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通过情境框架下交流关系的建立,教师首先能够从学生对话所表达的内容中及时地发现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理解的不足之处,并在对话中及时地将学生的漏洞反馈向学生,引导学生在互动中真正做到查漏补缺,实现学习有效性的提高。
例如在《周恩来的故事》这一课的教学实践之中,笔者在课堂将要结束的环节中与班级学生展开了学习对话活动。在对话中笔者有意识地将对话引导向对本文中心思想的探究,使学生能够在对话中跟随教师的引导简要地描述文章中的故事线索。在这一过程中笔者能够及时地发现学生阅读过程中所存在的理解缺失,并及时地在与学生对话交流的过程中以委婉的启发式方法引导学生在思考中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及时地改正自身学习过程中的漏洞,由此促成学生课堂学习有效性的提高。
在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之中落实情境教学法,教师必须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做好相关教学情境的创设工作,只有真正促成情境与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才能使学生真正在情境的框架之中建立起对教学内容直接的体验,由此优化学生的语文学习模式,使其真正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角并实现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玉芳.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情景教学的策略研究[J].才智,2016(3).
[2]杨晓琳.语文情境教学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7(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