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永淑
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状元桥小学 628400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的重要性不断提升,提高识字教学质量,不仅是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开始,也是夯实学生语文学习基础的重要教学环节。为此,本文将基于随文识字有效教学为题,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实践感悟基础上,谈论自己的教学看法,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参考性教学价值。
关键词:小学语文;随文识字;有效教学
识字作为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最为基础的教学内容,如何提升小学生的识记能力,保证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则是小学语文低年级任课教师共同面临的教学挑战。为此,教师需要提高自己教育站位,增强自己的责任意识,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探索各种能够提升课堂识字教学质量的方式方法。而随文识字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应该多元化开发与应用随文识字教学方法,以此保证学生识记能力的不断提升。
一、小学语文随文识字教学现状概述
边学文、边识字——随文识字方式一经提出,逐渐性受到了一线教师的关注与讨论,如今已经成为众多教师提升识字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随文识字教学方式也成为了一线小学语文教师教法创新的选择,但是一方面个别教师在随文识字的尝试应用上,其很容易出现高消耗、低成效的教学结果。究其根源,这与教师对随文识字方法的认识有关系,缺乏相对的随文识字应用经验,且没有代入学生学习立场考虑问题,造成了一定形式化、拿来主义的教学现象出现。正如,世界万物都存在它的一体两面性,并且处于动态发展的状态。那么教师必须客观地看待随文识字,有效摸底学生学习学情和不同阶段学生学习发展的实际需求,这样对随文识字教学方法进行一定的调整与优化下,才能真正符合自己教学的受众,从而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小学语文随文识字策略研究
1.绘本阅读与趣味识字结合
在小学语文随文识字教学中,要重视识字教学趣味性表现,而借助语文绘本阅读实现趣味性识字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例如,在教师可以从MOOC平台收集关于《姓氏歌》的教学资源或者选择相对应的识字教学绘本。其次,在课堂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不同的姓氏以及相关联的课件资源,如:大屏幕播放“李”字,并且还要为学生播放这个姓氏的起源,以及“李”字结构、写法、含义,使得学生建立初步的认识与形象记忆。
最后,教师将该“李”字姓氏,与相关绘本阅读结合,为学生声情并茂、娓娓道来的讲述绘本的趣味姓氏故事,随着大屏幕播放相关的姓氏绘本,激发学生的阅读探究兴趣,这样既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将对不同姓氏有了更加形象深刻的理解与记忆。
2.结合语境进行生字含义的解构教学
在随文阅读教学背景下,教师应该重视结合不同生字含义的语境教学,通过对不同生字词解构过程中,使得掌握不同的生字词。同时,这也是随文识字的教学优势,根据不同的生字词,有效结合课文材料进行理解与掌握。长此以往下,教师结合语境进行生字含义解读过程中,将会发展学生养成结合语境进行生字学习的良好习惯。例如,在教学《金木水火土》课程上,教师有效结合课文语境以及“金、木、水、火、土”的象形文字等进行生字含义讲解。以“火”为例,教师可以结合甲骨文中“火”字的形象,以及象形字“火”的演变、“火”的作用等精细化讲解汉字含义。其次,教师可以从互联网大量的资源中,搜集和整理一些生字教学短文,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短文阅读过程中进行生字识读,掌握其生字含义。这样随文识字的教学过程中,将会助力学生更好地掌握汉字、理解汉字,同时对生字词的书写顺序也会建立更加全面细微的认识。
3.科学引导学生自主进行随文识字
在小学语文随文识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学生自主性进行随文识字,这样不仅提升随文识字更好地融入课程教学始终,也将对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有着培养教育作用。例如,在《对韵歌》教学中,可以先通过声母、韵母、拼音拼读相关知识的讲解,然后设计基础生字教学目标后,引导学生在阅读《对韵歌》的基础上,标注“云、雨、风、雪”等生字的读音。此外,教师也要有意识收集一些与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相关的文章,并且选择相对容易、简便、可操作性较高的文章,组织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并且在阅读过程中进行生字拼音标注,同韵母标记,并尝试使用字典查询生字读音。为了考虑到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同桌为一组的合作阅读,并且教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和提供不同的物质小奖品,这样将会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性,激发学生之间良好学习竞争意识,从而实现对学生随文识字自主学习方法的强化。
三、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对随文识字教学是什么,对随文识字应用形式都有着全面深入的了解,才能助力小学语文教师更好地开发多元化的随文识字教学方式,进而为学生识记能力的有效提升起到关键性教育助力,从而为学生语文未来学习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参考文献:
[1]章巧媚.小学低段随文识字教学的有效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4):233-234.
[2]殷威. 小学语文低段“言德同构”识字教学案例研究[D].宁波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