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荣青
黑龙江省 鹤岗市第二十一中学 154105
摘要:德育对小学生自身的“知、情、意、行”的道德定向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促进了小学生自身思想品德构建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和发展;而小学语文学科因其学科特殊性,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培养道德情感,形成坚强的品德意志,实现价值观内化的转变过程,让小学生养成良好道德行为,助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德育、小学语文、渗透方式、学生成长
引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德育工作是每位教师肩负的重要任务,也是相关的教育部门、学校和家长都普遍关注的话题。语文因其独特的学科特色, 在渗透式德育的教育方法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优越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语文知识和德育内容在缝隙中进行融合, 将德育教育有效渗透到语文教学 过程中, 如此让学生在学习知识中得到熏陶,将社会主义价值观转变为学生个人的道德信念,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一、现阶段德育工作在语文课堂展开的现状
(一)德育过程存在的基本矛盾不断激化
在德育过程中,教师、学生、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要素及要素内部存在着各种矛盾关系。即,教师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小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它的实质是社会矛盾在德育过程中的具体体现。这一矛盾的不断产生和解决,能够不断地将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的品德,从而完成德育教育。
(二)部分教师对德育教育不够重视
通过调查表明, 在现阶段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不重视德育工作的展开,没有注重德育过程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甚至觉得小学生年龄还小,没有必要对其进行德育教育,从而只进行对学生语文知识的教学,忽略 了对学生的德育品质的培养。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也给小学生的未来成材和良好的道德理念、道德行为的形成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影响。与此同时,由于教师对德育教育的不注重,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思想道德品质的意识,滞留了学生形成正确、健康的价值观和思想品德的过程。
(三)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方式不正确
虽然有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识到了德育教育 互相渗透的重要性,并在教学过程中也注重德育的渗透,但是由于缺乏德育经验和正确的教学方式与渗透策略,致使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并没有取得显著有效的教学成果。甚至很多教师认为德育就是给学生讲讲故事,或者为学生讲一些大道理。显然这种传统的德育方式是错误的,不能满足现代发展的新形势下学生的成长需求,如果不及时纠正这种传统的德育方式,不但会导致小学生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 更严重的还会导致小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综上所述,想要在小学语文的新型课堂中有效地渗透德育教育,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德育方式。
二、将语文教学与德育融合渗透的策略
(一)针对德育过程的矛盾,适时转化为理想信念源泉
在德育过程矛盾不断激化的状态下,让理想信念教育成为学生、教师、德育方法、德育过程的润滑剂,立民族精神之根,铸爱国主义之魂。我们可以借助教学内容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英雄人物故事,真实再现历史的艰难和曲折,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主义教育,坚定理想信念,深刻爱国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课座谈会中指出:“我们要努力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通过学习真实历史故事 ,学生们的心灵受到触动,思想受到启发,知识才能扎根,根深叶才茂。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抱负,既涌出新时代的创新活力,又承担起几千年文明传承的悠远民族的精神脊梁。
如小学课文《詹天佑》,教师结合背景知识和多媒体设备,创设出詹天佑面临的重重困难的情景,耐心讲解“人”铁路设计和京张铁路完工的不易,面对帝国主义深刻剖析詹天佑的炽热的爱国情怀。可以通过观看影片《小兵张嘎》 《我和我的祖国》等爱国主题的影片加深爱国这一核心概念的重复理解,让小学生们在观赏影片中陶冶爱国情操,炙热我们的爱国心。
(二)提高教师的德育的重视程度, 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
教师是开展德育工作的引导者,顺利完成德育工作离不开教师的行为推进,而教师的德育意识是德育行为的内在动力。创设教学情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德育意识的具体, 也是德育“润物细无声”的情感熏陶。因此,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 根据课文内容、借助多媒体等设备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并注重德育的渗透, 使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德育的重要之处,从而促进自身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例如学习陆游的古诗《游子吟》时,可以播放一些汶川地震时的有关母爱的感人故事,辅以深情的音乐,让学生们沉浸在浓厚的母爱氛围里,学生不自主地就会想起自己的妈妈,从而引起共鸣,达到感恩父母、知恩图报的德育任务。因此,正确创设情境可以帮助小学生明白理解课堂任务,身临其境地感受德育,为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利条件,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撑起一把“保护伞”。
(三)改变传统的德育方式,拓展教学深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选择的教学内容具有极强的哲学意味与趣味,能够充分展现出语文学科的神秘魅力,并且在统编版的语文教材中充分展现了文字艺术的人文性、神秘性、情感性、生活性等特点。研究表明,寓言故事最适合孩子们进行道德教育。所以改变传统的教育德育渗透方式,教师就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以教材作为教学的载体,深度挖掘教材内容中深层次的知识内容,透彻分析教学内容中的寓言故事,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身对寓言故事的理解和思考角度,扩展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视角,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提升,充分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的。例如,《刻舟求剑》寓言故事,楚国人丢剑——寻剑——失剑这一故事的发展顺序,让小学生们懂得固执死板的寻剑方法在一直汹涌奔腾的大河里是行不通的,瞬息万变的时代更新容忍不了拘泥呆板的生存方式。从而将智慧德育与现实的做事方法联系起来,达到人文德育的效果。
(四) 积极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寓教于乐完成德育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将课堂上吸收认识到的德育知识转变为实践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是德育结果的有效检验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教书面知识与做人知识方法相结合的思想,及时地渗透德育教育,将育人于课堂教学之中。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社会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教师可以将知识融合进实践活动里,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受到德育的影响,从而收获较好的德育渗透成果。例如在3月12日的植树节在家里或者公园里种植一棵小树苗,了解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重要性,肩负起“人人都是地球小卫士”的环保责任,并且写出一份心得感想。这种教学实践活动,不但可以丰富小学生的社会经历,提高学生们勤劳动手的能力,还可以促进小学生语文写作水平的提高,从而达到德育与教育完美融合的目标。
结语
每位小学生都是祖国未来的栋梁,《中长期规划》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我们要以小学生现有的德育水平为基础,适当采取措施将德育渗透融入进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热情,同时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材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李艳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魅力中国,2019,(49):202.
[2]罗娴.小学语文学科德育渗透途径研究[J].语文课内外,2020,(2):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