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研究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7卷34期   作者:吴生艳
[导读] 社会在不断进步,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人才培养有了新的要求

        吴生艳
        青海省海西州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新村逸夫小学 816099
        简介:社会在不断进步,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人才培养有了新的要求。作为人才发展的基础,学校教育应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未来生存和社会发展奠定基础。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教师需要更加注意改革教学方法。对此,本文分析了如何基于核心素养来构建高效的小学语文课。
        关键词:核心素养;语文;小学;高效课堂
        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和终生发展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技能。小学阶段是每个人的思想与品格形成和巩固的初始阶段,对未来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根据新的教育改革要求,在小学教授语文应更加注重学生综合技能的发展。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一、小学语文与基础素养相关的问题
        小学阶段的核心语文素养的培养要求,学生在小学阶段系统地学习语文,具有基本而稳定的听、说、读、写技能,并且可以将语文技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还不好,主要表现为教师在课堂上成功完成了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但对学生的学习影响不大。问题在于缺乏对学生主体性、全面发展的关注。语文的核心素养涉及多方面内容。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在教学中对于知识教学上的投入更多,而学生的语文听、说、读、写技能和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则受到较少的重视。这与新时代语文教学的发展趋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符。因此,在小学语文中,教师应该从多方面出发,着重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小学语文课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
        (1)课程相对单一
        语文课堂课程不仅限于教材,还应适应现实生活,增加课外学习内容。许多小学语文教师没有充分准备课程。他们只关注教科书中列出的知识点。他们对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没有足够的知识,也没有深入研究并将其整合到语文教学中。这就导致课程相对单一,从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以经验为主,认为学生只需要学习教科书中的生字、句子等内容即可,而对于教学中的内容没有扩展,他们将教学目标放在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方面,没有做出任何努力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这直接影响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2)教学方法不科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仅仅拥有丰富而有意义的教学内容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来实现教育的目标。当前,小学语文中存在几种非科学的教学方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守旧的教学方法和对信息技术的过度依赖。一些教师习惯于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他们主要在教室里教授知识,为学生提供较少的启发式互动机会,他们对每节课的教学任务的完成比较重视,并关心学生是否可以掌握知识。但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自身的心理和性格特征,他们对于枯燥教学方法不感兴趣,单一的教学不足以吸引他们集中精力,这将影响学习的有效性和质量。
        (3)课堂气氛沉闷
        由于年龄还小,性格活跃,小学生更容易受到活跃的教学氛围的影响,能够在这种氛围中受到鼓舞。但是许多语文教师专注于如何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而忽略了营造课堂气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唯一要求是认真听课,而较少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
        三、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要考虑到核心素养
        (1)改变教师教育的观念
        新的教学改革的重要要求之一是改革教学方法。语文教师应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发展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社会实践技能为重点。我们学习语文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形成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形成积极的价值观。

当今社会正在迅速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变化。传统的应试教育已转变为当前的素质教育。语文教师需要继续学习,与时俱进,积极改变教育观念,以学生为本,为语文高效课堂的实现打下基础。
        (2)教学方法应以学生为中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注意师生之间应建立平等、协作的关系。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积极互动,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他们获得自信心,并大幅度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可以使语文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并使学生感受到语文科目的魅力。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来计划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例如,教师可以允许学生分组互动,鼓励学生在小组中积极表达意见并自由发言。之后,教师帮助学生总结,以促使学生加深他们的理解。在小组交流中,学生不仅可以增强自信心,还可以吸收其他学生的不同意见,丰富自己的知识。同时,小组互动也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为学生发展语文核心素养打下良好基础。
        (3)创新课程
        小学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对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新的教学改革要求语文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听、说、读、写,而且要发展小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课堂上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尊重每个学生的发展,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创新课程,升华语文课的思想内涵,拓宽学生的思维范围,让学生深刻地体会语文。例如,在讲授《少年中国说》这节课的时候,学生也可以说一说自己作为当代少年,应该在祖国发展过程中做出怎样的努力。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之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
        (4)明确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在培养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明确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是重中之重。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营造情境课堂氛围,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情境课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指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更有效的学习方法,锻炼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户外观察植物,并让学生思考:“蒲公英宝宝是如何离开母亲的?”。通过不断的提问鼓励学生自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发现并理解课文中的内容,从而提高语文的质量。
        (5)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在促进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并提高学习质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兴趣特点有很好的了解,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基础,运用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并充分结合语文教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有趣的课堂环境中学习,并利用他们的经验来理解当前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并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和质量。例如,在教学《北京的春节》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春节的几段视频和照片,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春节的节日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体验文本中包含的思想和情感。在课程结束时,教师可能会问学生:您最难忘的节日是什么?让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
        简而言之,在小学教授语文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必须考虑核心素养的要求,必须尽可能地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趣味性教学方法,以创建一个有效的语文课堂,使学生在课堂里可以感受活跃的氛围,逐步提高自身的语言技能,提高语文核心素养,并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强.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研究[J].读与写,2019,16(33):33.
        [2]程小燕.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研究[J].读与写,2019,16(2):88.
        [3]雷娟.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研究[J].新课程·中旬,2019,(8):14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