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7卷34期   作者:郭静 黄建华  
[导读]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已经渗透到现代教育活动中。

        郭静    黄建华        
        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中山街中心小学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已经渗透到现代教育活动中。小学语文作为学生基础教育阶段知识学习的重要学科之一,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不足,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存在“拒学”“抵抗”“缺乏自信”等不良状态,阻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为此,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经验开展了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渗透
        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语文作为小学阶段基础教育的主要学科之一,对学生思想品德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那么,如何有效地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呢?针对这个问题,本文从五个方面进行了战略探索:运用合理的语言,深化教材内容,做好指导工作,重视评价环节,加强实践活动。
        一、运用合理的语言,把握学生的课堂心理
        师生关系作为课堂活动的主要关系之一,对学生的内在发展和心理引导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在教育交流过程中,教师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语言交流,使学生处于积极或消极的学习状态,阻碍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因此,运用合理的语言,尊重学生,有助于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在日常的课堂教育中,教师不要使用“听我说”“记笔记”“告诉我”等命令性的语言,而应采用鼓励性的话语,如“继续”“再说一些会更好”。通过运用合理化的语言,可以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二、深化教材内容,培养学生形成良好意识
        教材内容是专家学者共同探索、精心挑选的优质作品,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也有助于促进学生内心心理健康发展。在教授语言的同时,向学生展示和渗透德育知识,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深化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例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方式,让学生看到原来的地球和当前地球面临的自然灾害、生态破坏、资源不足等问题,学生通过直观的画面充分理解“只有一个地球”的意思,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三、做好辅导工作,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好指导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同时,教师可以将一些故事的主人公作为榜样,如《少年闰土》中的闰土、《月光曲》中的贝多芬等,以示范的力量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此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推荐优秀的书籍,如《小海蒂》《高老头》《七号梦工厂》等,以此启发学生形成优良品质。
        四、重视评价环节,保护学生心理健康
        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有助于教师直接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但在实际教学评价中,教师往往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学生的评价是单一的,多以分数的高低进行评价,这种评价不仅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也对学生的心理活动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重视评价的内容性和方式性,及时把握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闪光点,用鼓励性的语言开展评价活动,如“你的想法很好,继续保持”“这次的进步很大,争取下次有更大的进步”,这样可使学生的学习状态始终维持在积极状态。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变化和差异性,灵活有效地开展评价活动,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加强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素质发展
        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讲授教材内容,还要积极拓展教学范围,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灵活开展教学活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例如,教师可举办“创作比赛”“演讲比赛”“诗歌朗读比赛”“辩论比赛”等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不断学习运用,同时提高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信的内在品质。另外,除了展示学生文艺才能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在校外进行实践活动,如组织“访问独生子女”“我是社区卫生员”“我是汉字纠错员”等多种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在重视环境保护、关心老人、团结互助等方面的思维意识。通过这一实践活动,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基础认知,也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发展。同样,这种教学方式也使学生的心理接受变得容易,达到了学生人格培养和心理健康双向发展的目的。
        综上所述,运用科学策略,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内在品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良性发展。同时,重视学生个人发展,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意识,实现素质教育的发展目标。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许多教师都希望立足于学生的本质发展,不断优化教学形式,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教育支持。
        参考文献:
        [1]王国彩.小学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J].新课程(中),2019(7).
        [2]高玉红.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J].小学教学参考,2018(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