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杭燕
诸暨市特殊教育学校 311830
摘要:从2016年参与送教,四年来,笔者作为一名基层送教教师,通过记录课堂过程、与家长沟通交流、制定适合学生的个性化课程,我明确了送教的任务和内容,有效地完成了送教任务,提高了残障儿童的送教课堂质量。
关键词:送教上门;送教质量提升;
送教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从第一次走进一个家庭接触孩子,再与孩子和其家人建立信任感和默契度,一路走来,一路摸索。几年下来,我对于自己送教的三个对象建立了适合他们的课堂方案,有效提高了送教的课堂质量,加强了孩子们的生活认知和自理能力,赢得了家长的信任与感动。
一、前言
送教上门的对象,个体差异非常大。让我们一起走进我的送教对象;欣欣、维维和昊昊。欣欣出生时宫内缺氧,自小双腿无力不能独立行走,但她的认知水平和学习接受能力都较好。维维就没这么好运气了,维维是肢体重度残疾脑瘫儿,常年卧床不起,手脚无力,连进食也需要大人投喂,但维维很好学,总是渴望着学习知识。昊昊也是先天性脑瘫,注意力极短和认知接受能力都较差,但昊昊的父母很配合老师的教学。孩子们的情况都各有所异,怎么做才能让他们在课堂上各扬其长呢?
二、抓住评估关键,为送教服务明确方向
通过对三个孩子的评估,我对这些孩子的个人能力有了多方面的认识。欣欣今年9岁,智力发育迟缓,并伴有运动发育障碍,无法独立行走,出生时是早产,并且是剖腹产,各项大运动发育均落后于正常儿童。但她的认知和理解力较好,在自己感兴趣的项目上,注意力能够集中较长的时间,情绪稳定平和,能够进行简单的沟通。维维不会说话,经常会不自觉的流口水,他平时都躺在床上,高兴时手脚乱舞,过于激动时常常嘴巴张的过大会一口气缓不过来。昊昊的注意力太短,认知较差,经常流口水,出生后边伴有癫痫,日常靠吃药维持病情的稳定。昊昊父母希望孩子能对生活常识有一个简单的认知,希望能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经过评估,我会给每个人建立个人档案袋,设计送教的具体方案。
三、开发个性化课程,助力残障儿童发展
对于他们而言,最基本和实用的是要解决生活问题,围绕生活本身出发,建立和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以此帮助学生获得生活知识的同时更好的获得生活技能,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在现实中,他们的生活范围往往比较狭窄,生活内容单一。学生差异性大,在建立适宜的课程时需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要以生为本,要从学生自身能力出发。第二,为每个学生制定自己的IEP。
对于欣欣,我采用特校教育课程进行学科知识评量,教学模式是以生活为核心的分科教学。从“以生为本”出发,介入认知训练和生活自理能力训练,联系她生活中常会用到的数的概念、时间的概念、颜色的概念、常用字词及生活常识和生活自理的切实需要,对她施以各种教育教学和训练,降低其残疾程度,促进其身心发展,为她融入社区生活打下基础。
对于维维,我采用的是以生活为核心的“双溪智障儿童发展性课程”,通过课程评量制定IEP,再结合IEP制定课程。有效结合认知和康复训练,如通过感统训练中的空间知觉能力、协调性和平衡能力的训练来提高本体感觉能力。维维的认知和自理能力都极低,需要有专人照料在旁。
三个类别的送教上门学生最需要介入的技能
.png)
.png)
:
对于维维,他需要有专人照料在旁。我给他教学的重点是认识生活常识,能够有一个好的生活适应能力。通常上课,维维妈妈抱着他,我坐在他们对面给他上课。维维不会说话,只能用手挥舞来进行回应,一节课的开头我会做好教具,给他绘声绘色的讲,后半节课我通过让维维做选择题和判断题来确认维维是否掌握了课堂内容。比如我拿出左右两张卡片问维维,哪一张卡片上是女生就用左手或右手挥一下示意一下,维维的手总是从空中挥舞下来,伴随着我的表扬他表现得更加开心了。整节课,我需要一刻不停的跟维维交流,我问他做动作示意,一节课下来,口干舌燥是常态。但维维学的很开心,我便也觉得很值得。几堂课下来,维维每天最牵挂的便是我去他家里上课,他常问妈妈老师什么时候去他家。一年下来,维维认识了很多生字词语和数字,维维虽然不会表达,但妈妈觉得维维能够依照自己的心愿在家学习到新知也为他开心。
对于昊昊,我的干预重点是:1、训练其注意力的长度,加强精细动作的训练,根据学生感觉统合失调的程度和认识水平进行相适的感统训练。昊昊对薯片情有独钟,利用薯片奖励,激发昊昊能够延时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提高注意力的长度。2、与家长交谈,希望不要过于溺爱。昊昊的爷爷奶奶总是觉得太亏欠孙子而过于溺爱他。昊昊的妈妈希望昊昊能够获得一定的自理能力,通过与老人家交谈,希望老人家为孩子的长远考虑不要宠溺孩子,为昊昊自己学做事情多了一个机会。3、建议家长参与送教课堂,平时对孩子进行教学和训练。我给昊昊制定课程内容为:1、口腔按摩5分钟,听从有动作手势配合的简单指令。2、能参与时长5分钟的课堂教学活动。3、能用汤勺盛东西吃。3、能用双手握住杯子喝水。4、站立平衡训练。昊昊的训练是一个非常缓慢、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一次的训练时间不宜过长、内容不宜过多。要尽量做到量少时间短,小步子多循环。
孩子们根据自己的IEP训练,从短目标到长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增强了孩子们的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了他们的认知水平和生活质量,减轻了家庭的负担。
五、回顾送教历程,展望未来
每一次的送教任务完成后,我都及时反思、总结,与同事交流送教经验,及时调整送教方案。自制可循环、便携式送教玩教具能够让学生更易于理解课程内容。与家长建立信任和默契,携手送教之路,送教就变得更有力量了。
送教上门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年复一年,我给孩子们送去了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送去了教具、学具,送去了温暖、爱心。但对我们教师而言,送教不仅需要有专业丰富的课堂实践能力,还要能进行准确的评估、制定适宜的个训和教学计划。另外,还要与家长做好配合工作,协调好送教时间,沟通好学生的学习计划……我还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与力量储备。爱在左,责任在右,我相信,只要有我与他们的父母同心手牵手,这几个孩子会在自己的人生路上越来越自信,越战越勇。
参考文献:
[1] 陈会云,曹晓君.特殊教育“送教上门”的问题与对策[J].
现代特殊教育,2017,(12).
[2]朱红民.重度残疾学生送教上门的实践与思考[J].
现代特殊教育( 高教) ,2016(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