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36期   作者:于新夏
[导读]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和进步,小学美术教学里采用生活化教学的方式

        于新夏
        山东省烟台开发区金城小学 山东省烟台市 264006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和进步,小学美术教学里采用生活化教学的方式,拉近学生与艺术的距离,帮助学生提升审美能力,使小学生能对实际生活中的事情多观察、多思考,具备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这也对学生想象与联想能力以及艺术创造能力的提升有着一定积极意义。
        关键词: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思考
        引言
        艺术源于生活,教师要通过美术学科教学,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与艺术创造,能增加学生对美的认识。教师要融入生活化的理念,选择雕塑、建筑、工艺美术等作品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感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带来的快乐。教师要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将美术知识与文化、社会生活相融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去探索、实践,感受到美术学习带来的快乐。
        1生活化教学的定义
        生活化教学就是立足于现实生活,将抽象的教学联合具体的生活实践,从而启发学生能够将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创造性的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将生活化教学应用于小学美术的教学中,就是让学生能够发现并感受生活中的美,在创作美术作品时能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验创作出有感情、有温度的美术作品。以往的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更看重技能培养,以学生的绘画技能水平作为衡量学生美术水平高低的标准,却忽视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在这种美术教育理念的影响之下,小学生创作的美术作品缺乏灵性,本该属于孩子们特有的童真在孩子们的绘画中却难以体现。这与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背道而驰,小学美术这一课程原本是为了让孩子们的创造力得以发挥,创作出极富儿童特色能够感染人们的作品。因此,将生活化教学运用于小学美术教学中,使小学生对美术课程有更好的体验感,使小学生能够在创作艺术作品时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才是当今小学美术教学目标。
        2小学美术教学生活化面临现状
        2.1美术课的教授模式单一
        在小学阶段,孩子们的思维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且这一阶段对于美术的思想认识也是空白的,这时在传统教学形式下,学生的学习过程脱离生活,缺少与实际的联系。课上缺少与老师的互动,没有思想交融和情感体验的交流。在此情况下学生的思维由于枯燥的教学模式而得不到发展,学生的感性认识缺乏,为小学美术教学的生活化带来了一定的阻力。
        2.2学生美术创作缺少灵感
        多数美术课的讲授都是局限在课堂上的,而小学正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重要阶段。学生无法接触更多的美术作品也无法接触到自然生活,致使学生缺乏发现美的眼睛,作品形式匮乏,缺少创造力。由于学生的能力培养是没有学科界限的,而美术课的教学最侧重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动手能力。由此可知,实施小学美术教学生活化形势严峻。
        2.3学生创作作品的技巧不足
        在传统教学还未完全远离学校时,学生只是在课本上接触简单的美术知识和基本图形的绘画,脱离实际操作,导致学生不具备太多的绘画技巧和制作手工艺的技巧,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动手能力、知识技能的发展。然而实施生活化美术教学就是美术知识与能力并重,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的身心得以发展。所以解决美术课单一课本的教学问题,是实施小学美术教学生活化的第一步。
        3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的思考
        3.1确立生活目标,寻找生活之美
        教师要拉近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引领学生以生活化的视角去发现,能促进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提升。教师要设法让美术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要借助于生活化的教学引发学生思维的发散,调动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不愿动口表达,只喜欢“静听”,他们对美术创作缺乏兴趣。教师要以生活化的方式教学,将线条、色彩、构图等元素放大,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增强他们学习美术的自信。教师要将生活中的图案与学生喜欢的物品结合起来,让学生的创作更具生活化,能丰富学生的审美想象。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走向室外,观察花花草草,让他们感受小花的不同颜色、花瓣的不同形状,再用自己的彩笔、油画棒绘画着色,能画出不同的小花装饰。生活中的事物都拥有不同的美,教师要引领学生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可以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用眼观赏、用心挖掘,以自己的画笔记录生活。学生在发现美、欣赏美的过程中,要形成深刻的理解,要建立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在生活中开展探索活动,能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3.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有些学生因为缺乏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热情,因此对上美术课没有很高的积极性,对此,在进行美术教学时,教师可以联系生活,运用生活中的一-些事物来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如,教师可以将美术课堂搬到教室之外,?带领学生参观当地具有代表性的一-些建筑和场所.景点等,让他们切实体会到这些建筑和造景的设计特点、创作者的设计意图以及表现方式,从而感受美术的内在美;或者可以带领学生感受大城市的交通状况,让学生观察不同时间点车流量的大小,绘制具有城市气息的生活场景;如果有条件,也可以.带领学生体验乡村生活,从而绘画具有乡村气息的农家场景。这样,学生不仅会爱上美术课,而且还会期待下一-次的安排。
        3.3转变思维方式,参考学生生活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去深入思考,去认识、处理生活中的问题,立足于生活的视角去运用、创造美术作品,感受到美术对生活产生的影响,这样会让生活变得更丰富、更精彩。学生要形成生活化的思维,用自己的双手去装扮生活,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之情,领略到生活之美,去探索生活中带来的美感。教师要让每个学生融入生活化的学习之中,展示他们的个性,让他们往多样的方向前行,充分表现每个人特点。教师要引领学生去探索、发现,与同学分享自己创作的作品、绘画的工具,从而获得艺术的体验。教师要为学生留有探索的空间,让他们拓展艺术创作的思路,学会运用多种方法去解决问题。教师要挖掘生活中的素材,让美术教学中的知识点与生活内容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探索、创作中产生共鸣。教师要引领学生观察自然,当学生对实物等熟悉了以后,设计起来就会得心应手。教师要教会学生读教材的方法,让他们感受符号化、视觉化的内容,增加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知,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美术的兴趣。
        3.4从欣赏自然风光入手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自然是个美育的大课堂,其有很多可以运用的美术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切实感受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并让自.己寻找这些变化与美术之间的联系,从而培养他们从自然.界中寻找素材以及感悟生活中美的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察并感受一年四季的变化以及其他的各种自然现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探究欲望;还可以多鼓励学生利用假期等时间在父母的陪同下游览祖国的山山水水,在开阔视野的同时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教师还可指导学生运用自已喜欢的美术形式大胆表现大自然的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表达大自然的情感。
        结语
        总之,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寻找生活的味道,建立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提供生活化的素材,培养学生的生活化思维,帮助学生养成观察自然、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学会运用美术知识去创作生活、表现生活,从而促进学生绘画技法的形成。
        参考文献
        [1]辜敏,杨春生,美术教学实施指南[M].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2]叶澜.“教育的生命基础”之内涵[J].山西教育(教学版),2020(6):1-1.
        [3]陶行知全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9.
        [4]王钰.浅析小学美术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策略[J].新课程学习·中旬,2020(8):66-66,6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