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情感教育渗透到美术教学的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36期   作者: 廖丽静
[导读] 在新课改的实施下,美术课程作为重要的义务教育课程内容要不断地改进与完善

        廖丽静
        惠阳实验学校,广东 惠州 516211
        摘要:在新课改的实施下,美术课程作为重要的义务教育课程内容要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在教学中不能只依据书本教材进行,应当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丰富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因此,人们开始逐步重视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尤其是一些教育专家与美术工作者开始投入研究。本文在此基础上,从如何渗透情感教育着手,探究美术教育策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情感教育;美术教学;小学
        情感教育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与美术教学之间有着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是必要的选择。培养学生情感认知有助于提高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创作能力,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创作灵感,提高小学美术课堂的活跃性,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融入情感教育的内容。
        一、情感教育的概念
        情感教育是指使学生认知情感的教学内容,具体指教师在课堂中通过科学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认知教学内容的过程中,产生对于情感的认知。
        教师可以从情感的兴趣性、创造性、审美性、成功性等特征入手,引导学生的情感认知。首先,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增加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到课堂中,从而推动教学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而创造性指在情感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性与学科特点,对学生因材施教,使课堂具有灵活性与多样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审美性指在情感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共同产生的美好的体验;最后,成功性指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积极评价等方式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提高学习主动性与学业水平,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1]。
        二、情感教育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与环境
        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与学习氛围,可以使教师与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更直观的体验情感,更好地产生互动,从而使学生对情感有更直观的认知。
        小学美术课堂应当贯彻新课改要求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在美术创作中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想象能力等,从而促进学生作品质量的提高。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引导学生在鉴赏不同的美术作品时进行思考,并鼓励学生积极交流自己的发现,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感受到充足的情感,使课堂更有序、有趣的地推进[2]。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模式,让学生通过游戏的方式体验父母、老师、同学等不同角色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让学生在不同情境下可以感受到人们不同的情感变化,丰富学生的精神层面。


        (二)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强大的动力,而情感教育在美术课堂中的融入可以使教学变得更有趣味性,使学生在发展情感认知的过程中更好地接受书本知识,因此,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是必要的。
        首先,小学美术教师在课堂中要丰富教学手段,创新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在当前的小学美术课堂中,教师应当更新课程的内容与模式,摒弃传统的描摹绘画方式,善于通过情境引导学生了解与感受美术作品,去体会和感受不同的美术作品其独特的文化背景与情感内涵。小学美术教师可以在每节课开课前设计一些新颖的课程导入方式,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去搜集相关的资料,了解下节课程中即将学习的美术作品的背景,自己尝试感受一下作者在当时制作时的情感[3]。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进行趣味交流,对学生搜集到的资料进行补充与总结,进一步完善学生掌握的知识内容。
        其次,在教学中将情感教育的内容趣味性地与课本的内容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充分感受美术的多样性与趣味性,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以及对于美术的兴趣,丰富学生的创造力。
        最后,在美术课程中,要引导学生体会美术的社会功能性,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美术是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他有其自身的独特之处,因此,美术学科教学内容的丰富是必要的。
        (三)将美术教学与生活体验相结合
        美术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与科技人文、生活起居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要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的不同事物为自己带来的不同心情上的变化,去寻找自己身边的美术资源,体会生活的艺术美。而充满情感的工艺美术作品是最容易打动人的,因此,将自己的情感体验设计到美术作品中是非常好的一种艺术表现方式。
        首先,美术课堂中写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教师可以设计外出写生的美术课程,使学生亲自感受大自然的美,体会大自然为自己带来的身心情感体验,然后将自己的感受通过画面表达出来,让学生尝试将情感融入到作品地创作当中。其次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对身边的事物多多观察,去发现平凡的美,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美,人与物之间的特殊的美等,让学生根据自己观察的内容进行画面创作,促进学生对于生活中美的感受的认知,明确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而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结语:
        总而言之,美术不仅仅是绘画艺术的传授,也是情感的一种传达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情感价值。因此,情感教育是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中适当的融入情感教育的内容,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对于情感态度的认知,丰富美术课堂的内容。
        参考文献:
        [1]赵沙沙.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策略研究[J].中华少年, 2019(21):101.
        [2]王瑜.探析情感教育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融合[J].数码设计(上),2018(12):258-259.
        [3]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教学艺术与实践[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