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芳
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华阳中心学校 安徽省安庆市 246200
统编语文教材最大的亮点的之一,引入了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的形式基本每册课本上都有涉及,它们一般分布在课后练习、语文园地或者习作中。由此可见,教材对学生语文思维发展的重视。小学阶段,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还不发达。如果借助图形来外化思维,那么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就会相对简单。鉴于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适时适量地运用思维导图,将看不见的思维形象化、可视化,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借助思维导图,丰富词语的积累。
小学低年级,主要以识字、写字为主。由于低年级孩子的认知特点,识字和写字的效果往往不太理想。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呢?课本给了我们提示。在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的“词句段运用”中,首次提出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词语。以“车”字为中心,从车的种类,与车相关的名称,跟车相关的动作方面,进行发散思维,就可以得到很多跟车相关的词语。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如果多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就会拓宽学生思维的阈值,丰富词语的积累。以区分形声字或形近为例,比如学习“青”旁家族的字:请、清、精、睛、情、晴。如果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来发散、对比,他们就能很好的区分积累这些字。
二、借助思维导图,丰富语言的表达。
仿写是学习语言表达的一种方式,一切好的语言形式都值得仿写。学生通过课堂上仿写词语,句子,段落,来达到对语言的吸收和倾吐。如仿写叠词,仿写拟人、排比句等。可仿写也并非易事,尤其是段落。段落中句与句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只有在仿写前弄清这些关系,才有可能仿写出比较理想的段落。这时,可先分析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看看作者是怎么思考问题,发展意念,表情达意的;然后借助思维导图画出他们之间的关系;再联系生活经验,借助作者思考问题和表达意念的方法,倾吐自己的情感,这样,仿写就能水到渠成。经常借助思维导图仿写,学生的语言表达就会越来越丰富。例如,四年级下册《飞向蓝天的恐龙》要求仿写“数千万年后,他们的后代……以植物为食”。这段话是课文第四自然段中的一部分,主要是介绍恐龙庞大的家族。学生需要学习它“用对比列举的方法介绍事物”。那么,我们就得先分析作者的思路,从哪些方面写,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又如何对举。如果这时给学生画出思维导图,使思路外化,学生模仿起来就轻松多了。很多学生借助思维导图,用对举的方法,生动地写出了鸟、树、花、鲸鱼等事物的特点。
三、借助思维导图,提升语文阅读能力。
阅读时,要理解文章讲了什么,怎么讲的,这样讲有什么好处。如此阅读,才能深刻理解文章,才能提高阅读品质。讲了什么,是指文章的内容。怎么讲的,指的是文章的结构。这两个方面是阅读教学中的重难点,如果在教学中借助于思维导图来展示,学生学起来就会轻松很多,更有利于提高阅读能力。
借助思维导图,有利于提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需要对课文内容进行梳理、分析、综合,提炼出主要内容,从整体上去理解文章。但是,有时一篇精读课文很长,学生很难把握。这时就需要借助思维导图,帮助梳理我们的思维。在此基础上,用简练的话来概括,就能做到以简御繁。如四年级下册《小英雄雨来》,课文很长,由六部分组成,每一部分都有很多的段落。乍一看上去,似乎很难,无从下手。这时,我们以“雨来”为中心词,围绕文章中的这一核心人物核心事件进行思考,认真分析、综合、提炼、概括,再借助思维图展示,一篇三千多字的文章就可压缩为二三十个字来概括。阅读时,经常这样练习,就可以提高整体把握的能力。
借助思维导图,有利于把握文章的结构。阅读时,不仅要享受故事情节的精彩,情感的熏陶,也要学习作者的谋篇布局,这是写作的基础。一篇文章从哪里起,经过哪里,到哪里止,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我们都要了然于心。如何做到呢?还是借助于思维图。
以五年级上册《四季之美》为例,这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善于用细腻的笔触抓住动态的景物来抒发对大自然及四季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课文采用时间顺序,围绕“春天最美是黎明,夏天最美是夜晚,秋天最美是黄昏,冬天最美是早晨”并列的形式安排结构。每段中,会写到一种或者三种动态的景物变化。景物间的转换,有时用关联词联结,有时用表示时间的词联结。学习本课时,在学生体味文章动态之美后,让他们用思维导图画出本课的文章结构:从题目开始,到每段的中心句,到段中结构层次,到每一层次中表现动态美的关键词。导图清晰显示:整篇并列布局,段中总分结构,“分”处要么递进,要么并列,要么承接关系。这就是文章的章法特点,如果教学中经常放手让学生练习,就会提升他们谋篇布局的能力。
四、借助思维导图,拓展写作的思路。
很多小学生都怕写作文,拿起笔笔往往不知写什么,如何写。就算写出来,作文也写不具体。怎么破这个局呢?除了在阅读教学时,多揣摩作者的思路,仿写优美的段落、文章外,还应该在习作教学中,多一些习作指导。俗话说,要想画好“竹”,心中要先有“竹”。同样,要写好文章,心中也要先有“丘壑”。这时,可借助思维导图来思考布局,孩子们就会变得豁然开朗。以四年级下册习作《我的乐园》为例,课本中,已经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扩大选材的范围,并对习作列了一个简单的提纲,即习作思维导图。如果我们在这个思维导图上,再引导学生画出更细致的思考路径,拓宽思路,那么学生写起来就更为畅通。当然,可能还有少数学生不能把作文写得生动、丰满,这时,我们可以用范文引路,使思维导图枝繁叶茂。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很多学生写出了出色的作文。这种思维能力,需要反复训练,让学生形成习惯,久而久之,就会提高习作水平。
五、借助于思维导图,让综合实践活动变得有条不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从中可见,综合实践需要较强的能力才能完成,仅仅依靠学生的力量是不够,更需要教师的协助和指导。协助和指导并不是包办,而是给学生指明方向,在学生迷惑时解惑,在学生有困难时,提一把,切实让学生在综合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千头万绪,从哪里下手?这时,可以引导学生先用思维导图着手分工准备工作。准备工作做好了,实践活动也就成功了一半。以四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大门》为例,要举办好“诗歌朗诵会”该怎么做呢?首先,可以绘制一个活动准备的思维导图:进行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小组讨论的下级思维图中,确定“选择朗诵篇目”“选择朗诵形式”“选择朗诵表演者”;全班讨论的下级思维图中,确定“举办时间、入选节目、主持人” “项目组分头准备” “完成任务分工表”;“项目组分头准备”又可以理出更为详细的分工——“导演组”“宣传组”“主持组”“联络组”;导演组负责“组织策划”和“安排节目顺序”,宣传组负责“制作节目单”和“制作海报”,主持组负责“撰写主持词”和“现场主持”,联络组负责联络各方面适宜。然后,分头行动。借助思维导图帮助梳理,活动开展就会有条不紊,忙而不乱。
借助思维导图,有利于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比较、归纳、演绎的能力。这种图形是搭建思维活动和学生语文学习、实践的桥梁。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如果我们用好思维导图,它将会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起到如虎添翼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