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材中爱国主题篇目的教学——以《藤野先生》为例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36期   作者:张少丹
[导读]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所在

        张少丹
        惠阳区大亚湾西区实验学校,广东 惠州 516083
        【摘要】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所在,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无论何时何地,爱国主题教育是永不过时的,也是不可或缺的。初中语文教材中,每一学期都有爱国主题的阅读篇目,学习这些篇目,对于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本文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以人教版八上的爱国篇目《藤野先生》为例,浅谈几点关于初中语文教材中爱国主题篇目教学的思索。
        【关键词】初中语文   爱国主义   教学
        《藤野先生》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描述了鲁迅1902—1906年在日本留学期间所经历的事请,文中看似写了许多零散的生活片段,可细观微处,字句间又无不展现了鲁迅浓浓的爱国之情。《藤野先生》收录于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科书,在初中爱国主义教育阶段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本文的教学,怎样把鲁迅的爱国情感上升为学生的情感感悟,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感,是每个语文老师都应思考的问题。下面,我就自己浅薄的教学经验谈几点拙见。
        一、聚焦中心,问题导向
        课堂教学中的组织要有逻辑性、层次性,才能深入浅出地带领学生感悟课文内容,因而教师要注重教学问题的设计。课堂中的问题的是面向学生的,具有导向性,所以问题的设计不能过于宽泛,也不能过于狭隘,而应聚焦中心,一以贯之,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促使学生在问题的导向下逐步深入课文。
        在《藤野先生》的教学中,我以鲁迅的“人生选择”为中心进行问题的设计。
        鲁迅为什么选择离开中国去往日本留学?
        鲁迅为什么选择离开东京去往选台?
        鲁迅为什么选择学医?
        后来又为什么选择“弃医从文”了?
        ······
        聚焦“选择”,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鲁迅怀着“科学救国”志向选择日本留学,因对游手好闲的“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和厌恶选择离开东京;为了“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他选择学医;经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后,“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随之他选择“弃医从文”。通过思考探究,学生会发现,鲁迅的“选择”究其根源在“爱国”二字。此时,鲁迅的拳拳爱国之心、浓浓爱国之情随着问题的推进一一尽显。
        聚焦“选择”的中心,让学生有“着力点”,促使学生探究思考以形成自身的见解和感悟,而良好的问题设计犹如风筝线,牵引学生找准方向,不断深入分析。
        二、补充材料,适当拓展
        学习课文,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文本身。课文本身所承载的信息量是有限的,想要把握好一篇文章,材料的补充拓展是必不可少的,得知全貌,才能感其真意进而心生感悟。鲁迅的文章对于学生而言本就难懂,再加上当时中国的复杂环境,若不拓展材料,学生难以深刻体会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科学救国的志向和“弃医从文”的伟大选择,最后学生爱国情感的渗透将大打折扣。
        在《藤野先生》教学中,可补充的材料有很多,但囿于教学时长,面面俱到、全面铺展是不可能的,教师要根据教学设计的主题有针对性的进行材料筛选。比如鲁迅的《<呐喊>自序》的补充,通过鲁迅的自话,学生能更为直观地体会在国家风雨飘摇时期鲁迅所做选择的伟大。再者,《藤野先生》写的是1902-1906年的事,而鲁迅执笔写下此文是在20年后,20年前的中国与20年后的中国、青年时期的鲁迅与中年时期的鲁迅的心境,皆不可同一而语。

此时八上的历史课程已学到中国近代史,学生大概了解鲁迅在日本留学时期中国风雨如晦的情况,但对鲁迅写下此文时中国发生的具体事件不大明了。鲁迅在20年后写下《藤野先生》只是为了缅怀日本留学的日子?显然不是。1926年,那是中国民主革命黑暗的一年,上海五卅惨案、北京女师大事件、三一八惨案接连发生,这一幕幕深深地刺痛了鲁迅,“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这些材料的补充拓展,让学生看到了鲁迅以笔作刃,为中国民主革命事业奋斗终生的决心,愈是了解,爱国之情愈是浓厚。
        三、解读词语,促进理解
        鲁迅的语言冷峻、犀利、幽默,风格独特,给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造成了一定的难度,但解读字词句,也是学生把握作者爱国情感的重要途径之一。《藤野先生》中有不少词句或使用反语,辛辣讽刺,或含义深刻,意味深远,或幽默风趣,品之有味。通过对字词句的解读,学生能更好的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为后面情感升华和价值观转化作了有效的铺垫。
        《藤野先生》开头一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一个副词“无非”把鲁迅的失望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鲁迅在南京求学时,看尽了学校的乌烟瘴气,于是“走异地,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他带着满腔的报国热情来到日本,看到的却是“清国留学生”白天赏樱花,晚上学跳舞的荒唐场景,原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失望、厌恶、愤慨······种种复杂的心绪,都尽显于“无非”二字。还有一些反语,也运用得恰到好处。鲁迅抓住留学生最具有代表性的外貌特征——辫子进行描写,评价这群毫无救国之志的留学生“实在是标致极了”,“标致”一词赤裸裸地写出了“清国留学生”的丑态和鲁迅的厌恶之情。在提到那些维护军阀统治的御用文人时,鲁迅用“正人君子”一词来指代他们,尽显讽刺之意。这些副词、反语的运用,既增加了文章语言的幽默诙谐,让人读之有趣,亦在表情达意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篇好文章的文字是需要细品的,而学生的情感则在品味斟酌的过程中慢慢升华。
        四、联系实际,小爱化大爱
        八年级学生已接触过不少爱国教育的文章,说到爱国,基本上每个学生都能说上几句。通过文章的学习,学生可以很好的把握鲁迅的爱国情感,但最为重要的是把对鲁迅爱国情感的理解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情感体悟。学生没有年龄、阅历的沉淀无法深刻地感受“爱国”这两个字的重量,而平时学生了解的爱国事例基本与其实际生活有点远,距离感对学生个人爱国情感的转化造成了一定阻碍。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明白“爱国”并不是非得做出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而在于生活中点点滴滴。
        鲁迅在国家危难时期,选择日本留学,最后选择“弃医从文”,他把个人的人生选择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鲁迅所作选择的重要意义,明白在人生选择的道路上,每一个人应做出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选择,以集体、国家为重。我在教学中,联系时下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事件,让学生再次回顾在疫情期间每个人是如何选择的。国家选择牺牲经济,重视国民生命;武汉选择封一城,护一国;钟南山,临危受命赶赴一线,他选择了医者的责任与担当;各地医护人员在生死面前,选择坚守一线;建筑工人、社区工作者、警察等等,放下家庭选择为抗击疫情奉献自身微薄的力量;国家一声令下,全国民众居家隔离。这些事情都是学生有切身感受的,再之后延伸到学生自身的行为。响应国家政策,居家学习,是爱国;努力奋斗,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是爱国;孝顺父母,减少家庭负担,是爱国·····爱国不是虚幻的,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爱国也不是抽象的,它就体现在生活的平常事中。
        联系生活实际,把爱国具体化、生活化,给人以具体的感观和参与感,最终化小爱为大爱,促进学生爱国情感的渗透、转化。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其人生观、价值观处于奠基阶段,所以语文教师要深刻认识到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专研语文教材,把握好各种时机,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的内容优势和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感,为他们种下“红色”的种子。
        
        



        
        
《粤港澳大湾区母语课程中家国情怀培育研究》课题论文
课题批准号2020YQJK3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