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菊
重庆市永川区神女湖小学校,重庆 永川402160
摘要:在美术学习中,教学内容是十分多样的,这样可以从不同的艺术角度来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禁锢,推动想象力的发挥,结合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审美能力。在我国传统的艺术资源中,民间艺术就是一种十分富含较多文化元素的资源种类,将民间艺术资源引入美术教学孩子之中,可以更好的发挥美术教学的作用,加深美术教学意义
关键词:民间艺术资源;小学美术;应用策略
引言:民间艺术资源,是我国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极具智慧结晶的艺术文化,美术教学结合民间艺术有利于更好的培养学生对于审美视野的提升,并且也有利于传承和发展我国的民间艺术文化,所以在美术教学中要重视民间艺术资源的利用和发挥,带动学生更好的学习美术。
一、结合教材使用,了解民间艺术文化
在美术教材的设置中,涉及了很多方面的艺术种类,其中就包括我国的民间艺术资源,那么就要充分的利用教材的设置,来深入的学习优秀的民间艺术文化,感受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特色,提升学生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并能够激发起学生对于民间艺术的热爱之情,更好的传承传统文化。
例如:美术教材中是有很多形式的文化教学的,也有关于我国民间艺术文化的相关内容。在五年级美术教学中,就有《皮影》的学习。皮影戏就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并且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在介绍相关历史文化背景时来调动起学生对于学习皮影的积极性,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皮影的学习与制作,可以从观看皮影戏开始,皮影戏是影戏文化的一种,由教师来进行展示,让学生了解光和影对于皮影戏的作用,并能够通过观看了解皮影戏的制作方式,有利于学生自己进行动手创作。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民间艺术资源的文化背景进行介绍,让学生能够认识与了解传承民间艺术文化的重要性,同时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的来推动我国民间文化的长久不息。
二、在动手制作中,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美术学习中,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审美鉴赏能力,是教学的重要任务,民间艺术资源很多都是劳动人民结合实践活动不断创作出来的优秀文化成果,所以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来具体了解民间艺术资源的主要内容,还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来动手制作,感受背后所体现的文化底蕴,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例如:我国的民间艺术文化也涉及很多方面的内容,教师在引领学生深入了解多种多样的内容时,也要让学生通过动手制作的方式来更好的培养审美能力的提升,感受不同色彩运用的魅力。如在《唱大戏》的学习中,我们会来学习脸谱是什么,这是我国戏曲文化的一部分,主要是通过五色的油彩来体现不同戏曲人物的性格、品质和气度,是我国戏曲文化特有的化妆艺术。教师可以结合不同的戏曲人物来让学生们了解脸谱之间的不同,然后在深入的了解基础上,来进行自主的创作。按京剧戏曲的角色可分为生旦净丑,按颜色来说红色表示一个人的忠勇正义,黑色表示刚正、勇猛、粗鲁,蓝色表示刚强、豪爽、桀骜不驯,白色象征奸诈等等,让学生结合不同的颜色的使用,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来制作属于自己的脸谱。颜色的运用,和五彩的搭配可以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来更好的提升自我的鉴赏能力,同时还能了解民间艺术文化,十分具有美术学习的意义。
三、结合实际生活,培养学生建立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思想
民间艺术文化必然是来自于人民的日常生活,经过了长时间的流传与创作,虽然艺术形式已经相当成熟,但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是会见到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那么结合美术教学活动,就可以从实际生活的方面,来让学生更好的发现不同形式的艺术美,加深对于民间艺术文化的了解。
例如:民间艺术文化的形式是多样的,在我国的重要传统节日——春节期间,民间艺术文化的体现尤其多,如春联、灯笼、剪纸、中国结等,同学们对于这些东西肯定都不陌生,那么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以传统节日为主题,展开相关的美术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接收艺术熏陶的基础上,从实际生活出发,来积极地进行动手创作。在学生有一定的文化了解的基础上来进行创作,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感受传统文化的意义,感受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了解我国人民的伟大智慧,推动学生建立良好的创作力和审美能力。同时来了解民间艺术文化是与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必须要做好传承工作,激发对于民间优秀艺术文化的热爱之情。
结语:
以上内容,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了如何在小学美术的教学活动更好的引入民间艺术资源,结合教材的使用和民间艺术文化的引入,让学生能够深入的了解民间优秀的艺术文化,发挥作用培养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审美鉴赏能力,并能够让学生更好的传承优秀的民间艺术资源,教师也要积极引导学生建立传承与保护民间艺术文化的意识,在学习中来热爱民间艺术文化。
参考文献:
[1]杨冰洁.民间艺术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推广与应用——以民间艺术在农村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例[J].亚太教育,2019(08):.
[2]李小花.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引入地方民间艺术资源的意义与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7,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