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生活,合力促学生美术素养养成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35期   作者:姚丽芬
[导读] 每一个孩子由于生活环境、习惯等能力养成差异因素原因

        姚丽芬
        浙江省桐乡市洲泉镇中心小学, 浙江 桐乡314500
        摘要:每一个孩子由于生活环境、习惯等能力养成差异因素原因,获取美术能力的方式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出发设计教学内容,课堂练习,课后延伸。美术教学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训练活动,可以从学生生熟悉的生活内容切入,借助美术语言,进而发展学生美术素养。教师通过学情了解,教学精简,积极反馈等方法,调节学生美术学习过程中的不同维度,关注学生的参与度与知识技能运用的情况,让学生在教师组织的有效练习中完成学习目标,促使学生美术素养养成,继而运用美术装点自己的生活。
        关键词:儿童生活,美术,素养,养成    
        小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在学习中成长,每个个体的习得能力方式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每个学生的学习系统都是由一套由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能力和情感构成的,独特得思维结构引领他们不断成长。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到:“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倡导教育即生活,生活是艺术的源泉。美术教学是儿童喜欢的一种美育活动方式之一。
        小学阶段,学校教学是学生获得美术素养的主要途径。一段时间以来,在教学中,学生的课堂练习中所展现出来的一些现象引起了我的关注与思考,主要表现:各年龄段都有美术表现力低幼化现象;内容表现方式程式性的情况;美术表现自我表达欠缺。怎样使学生的美术能力随年龄同步成长,达到传承美术素养,开拓创新的目的呢?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解析儿童生活与美素素养养成的关系:
        一、立足儿童的生活背景,建构有温度的美术教学
        美术教学的设计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尊重每个孩子的不同。教学时加强学生对美术学科的认知,引导学生对自己拥有的美术知识与新教材的联系,使个性的经验和美术新知识学习相互连接。
        1.尊重个体生活经历差异  
        美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不仅仅指的是学生对学科内各知识点之间的知识叠加,还有学科与生活、其他学科之间的知识衔接来解决美术练习中的问题,学生的不同经历,正体现学生个体的美术价值观。因此,美术练习设计要走出美术学科,引入跨界讯息,让学生去扩充知识区域。
        例如:在教学浙教版《我的好朋友》时,让孩子们围圈坐,可以看到班级里的许多同学,学生画的手和腿特别的长,明显地夸张了腿和身子的比例关系,我问她为什么,他说跳舞的时候就是手和腿在动,当然最长了;有一位学生就把朋友的头发画很长,因为她太喜欢长头发了;画人物衣服时,运用数学中的几何图形;画面呈现是运用写作时的时间、地点、主角的表述方式……诸如此类的不同的个性化表现方式。
        2.尊重个体认知能力差异  
        学生的图片识读中观察力差别大,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关注后进学生。教学时,设计学生在学习中链接以往的生活经验,从中感悟,增长创新意识,帮助学生对所知事物进行选择性入画。美术课堂设计时避免陈旧、单调的练习模式,从新的练习形式、展示的方式,进行课堂力所能及的环节设置,尽量营造良好的氛围,加强趣味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有趣的环境中学习。
        在教浙教版《印印画画》课时,教师展示制作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分析毛毛虫具体的结构、式样、制作步骤,学生对此反应寥寥。于是我查找问题根源,改变教学方法,采用创设生活情境方法导入。设置情境:“虫虫运动会”。出示若干不同类型卡通虫子卡片,让学生试玩,拿到虫子的学生要说处它的特点、类型与之有关的习性等。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自然很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3.尊重个体学习能力差异
         美术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执行力,专注力保持等都影响着学习所得。在他们通过视觉,触觉认识世界时,正是培养孩子审美素养的好机会。小学生好奇心重,好奇心是创新的先导是人们积极探索和创新事物的原动力,倚靠学生不同的好奇心,培养富有求新求异精神的孩子。
        例如:教学浙教版的《下雨了》,我选择雨天上这一节课,设问:我们只画过晴天,雨天怎么画?学生们就仔细回想,争先恐后的将“下雨天”和“晴天”的不同情景交流。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让学生判断那些场景是你觉得美好的:雨水一滴滴下落在空中就成了一条线,风吹来时雨丝倾斜落下,打在地面上的积水上荡起一圈圈水波纹……人们都穿上各色雨衣、撑着不同花纹色彩的雨伞等,促使他们抓到重点画面,融入练习中,画出的场景特别的生动,形象夸张,让人回味无穷。
        二、立足儿童的成长规律,建构有效度的美术教学
        美术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不是只看教会学生美术表现,学会了什么样的知识,还要对学生的美术文化理解养,图像识读,审美态度、创新能力,这要求教师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是高效,学生投入参与。小学阶段美术知识技能学习难度明显提高,学生往往因为眼高手低出现焦躁情绪,甚至对美术学习丧失信心。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便利,解放我们农村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资源只有课本的束缚,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运用微课,视频等手段融合美术元素进行高效教学。
        1.教学目标精简多层次
        美术教学中,教学方式愈加重视学生的感受及需求等,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的设计中,机动设计教学目标,精简繁复的内容,加入学生创设近距离接触生活环境的美术元素。目标中提高对美术的实际应用性,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时长,针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设置相应学习的目标难度。在课堂实践活动过程中实现学习美术、创造美术作品的目的,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对各种教学活动的参与度。
        例如:在浙教版《画展设计》的活动体验部分,设计了这样的活动内容流程:“1、布置会场。

2、向大家介绍自己的画作。3、学生互相投票评价作品。4、最佳设计师颁奖。”通过一系列教师引领,学生参与推动的趣味活动,打破了教师的一言堂,让他们参与了自主评价,培养了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与审美评价的实践能力,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2.美术表现形式多样化
        互联网的发展为儿童美术带来了广阔的素材,为美术教学提供了强大的资源宝库。儿童的天地变得无限宽广的,可以自主学习时,在数字世界找到多元的内容。因此为美术教学中设定的联想单元,一部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能力获取美术知识,再来进行美术创意表达。针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设置可以选择的相应表现方式,希望童心就有多大,艺术的天地也就有多宽广。
        例如在《花的创意造型》造型表现课,课前布置学生观察一朵真实的花,课件中融入音乐、生物等其他学科综合知识,丰满了美术的知识内容的。练习时,学生运用课前获取的剪折卷不同花形制作的半成品,小组之内相互交流,互为“老师”。最后小组合作,对花朵进行变形、排列组合、拼摆,各自的绘画手法,不同手法表现同一题材的学习内容,创作出独具个性的花卉装饰造型。
        3.创意实践就近能力区间
         在美术课堂设计练习时,有教师特意地加入一些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不同解决问题的策略或答案不是唯一的练习,再针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设置相应的难度。学生可以进行一定范围内的自主选择,能给学生提供相邻能力区间的思索创造空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求异思维。
        在教画浙教版《各种各样的房子》中,学生在课堂上了解一定的透视原理后,便组织学生到校园的几个角落去实地观察教学楼及周边的民居:同样高的楼房愈远变得越矮,操场上的同学的身高和楼房比较,远处的行人和房子变得很小。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亲自的体验,亲眼目睹而获取的感官认知,以类似样表的推演方式促进学生对整体的把握,加深了他们对透视原理“近大远小”的理解。如此设计,可以使学生的练习易于操作,授其以渔,可充分激发生活体验,从而让他们的美术作品更具鲜活个性和丰富想象力。
        三、立足儿童的生活维度,建构有深度的联结
        学习美术的重要目的在于用美术知识去表达对美的感受。美术教学不能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小学美术教学是作为通识教育存在的,着力提升全体学生的美术素养。学生不止有校园生活,还有大量的课余生活时间里,部分美术学习内容放到这一时间去完成也不错,让美术存在于学生多维度的生活空间里。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发布课后任务,使喜爱美术的学生能够自由安排学习的时间,不再受到课堂教学的束缚,针对自身的美术学习落后部分进行巩固学习。
        1. 利用事件,丰富美术知识运用
        每个孩子的生活环境都不相同,分别有自己独立的性格,心理因素,所以审美意识发展也不同。小学生年龄跨度大,不同年龄的学生阶段的学生能力差异明显,多数不能比较客观的态度去观察和表现,环境和事物。在小学,低段孩子不注重写实表现技法能力方面较差,高段孩子注重写实表现技法能力方面差异大。将美术课本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事件进行多样结合。
        比如:浙教版《生活与科幻》时,利用科幻电影片段,唤起孩子们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利用课前的 “我要希望XX”调查表,让学生从身边吃穿住行等方面衍生。教学中采用一位学生的创意点,师生一起利用运用美术知识通过物品现状描绘,通过联想添加,修正,美化,添加,设计出学生想要的物品功能。
        2.利用技术,打破生活学习界限  
        互联网技术革新带来更加快捷更加高效,更加个性化的美术学习平台。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于科技进步的影响正在变化并重构,教师可以通过建立班级圈美术资源推送,发布任务,学生只要有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可以在稳定时间接入互联网开展学习。
        例如在《中国扇子》课后让学生利用网络参与欣赏和评述,引导他们学习在网上搜索与扇子的历史及相关的艺术作品,鼓励他们收藏自己喜欢的优秀作品的网页,以便查找,课堂上学生汇报自己组收集的:绘画类折扇、书法类折扇、绘画类团扇、书法类折扇类等等,课后以不同的方式临摹大师作品1—2件,体验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之美。
        3.信息技术,加强家校生活连接  
        网络的普及充斥着学生的生活,科技为教学技术的创新带来了发展,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终端涌入学生生活,走进了学校,因此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设学习链接,解决学生想学、爱学的问题,加强了师生远程的交流等手段。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美术中技术层面的操作实现视觉化,录制教学示范微视频,让学生可以反复观摩微视频中的演示。
        例如在《童谣童画》课后,少部分未习作的学生,回家继续完成练习。交作业的方式:可以把成品拍成照片,分享在教育APP的班级圈中展示;也可以课堂上交作品原件。期望让更多家长了解我们的美术作品,看到自己孩子的成长,争取更多家长对孩子学习美术的支持。
        总之,在进行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时,教师需要注意让课堂教学回归到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体验,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寻找素材,并通过对真实事物的体验感受,提高对生活和艺术创作的热爱,继而促进学生提升美术素养,让学生在真实体验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参考资料】
        [1]《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网络版
        [2]赵文庆.小学美术教学生活化的探讨[J].好家长,2016(16):90
        [3]鲁道夫·阿恩海姆( 美国) .对美术教学的意见[M].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3.
        [4]方明. 陶行知教育名篇[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