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东海1 李慧2
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十七中学1 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四十六中学2
摘要:体育教学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终身锻炼的习惯为宗旨,要教会学生科学正确的锻炼方式,使其熟练地掌握各项体育技能,要督导学生勤加练习,使其养成坚持锻炼的好习惯,要设置不同级别的比赛活动,帮助学生在原有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突破,促进其良好锻炼态度的形成。针对初中生的体育教学,要结合学生的身体情况以及发展规律,运用循序渐渐的方式,注重指导的层次性,让学生全面且深入地了解体育文化,运用多种督导方式,加强课内外的训练结合,让学生勤练,不定期地开展多类竞赛活动,增强竞赛的密度和强度,真正地把教会、勤练、常赛融为一体,注重教学的系统性,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会;勤练;常赛
在物质生活逐渐优越的环节下,多数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却出现了很多问题,有些学生的身体素质较差,有些学生过早地出现了心理问题,有些学生则沉迷于现代科技,这与他们缺乏经常锻炼的习惯有关。到了初中阶段,如果学生没有健康的体魄、强大的心理素质,则很难适应竞争残酷的社会,体育教学是帮助学生改善身心状况的重要科目,身为教师来讲,要教会学生基本的运动技能,使其掌握健康的生活方式,透过经常性地督导练习,培养他们自主锻炼的能力,并且运用竞赛的形式,保持学生锻炼的热情,可以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向上的成长态度。
一、循序渐进分层指导,教会学生各项体育知识
初中阶段的体育包括体操、田径、球类等多种项目,需要学生掌握跳跃、冲刺、躲闪等多项技能。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以及对当下初中生的观察情况来看,部分学生在体育学习上显得不够积极和主动,懒于思考,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去理解和消化比较难的动作,有些学生则显得非常热情,掌握各项技能的速度非常快。根据这种差异性,在技能指导方面采取分层的方式,重点关注那些体能较差、运动兴趣不高的学生,遵照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地指导学生学会各类运动项目的基本知识。
比如在向学生示范了标准的立定跳远动作后,让学生一一展示,将动作标准的学生挑选出来,将具有同样问题的学生分为一组,由优秀的学生去指导他们改正和练习,而针对出现多次错误的学生,则采取一一修正的方式,先进行单个动作的练习,再进行整套动作的指导,使他们能清楚地知道每个动作的要点。在指导学生掌握投篮的动作时,用慢放视频的方式,配合示范及分步讲解的方式,让学生多角度地观察投篮的每一个动作,加深他们的印象。这样分层指导的方式,让学生获得了适应和调整的空间,增强了他们学习的动力,提高了他们学习的针对性。
又如面对初三年级的学生时,要让他们在体育考试中获得较高的分数,指导有能力的学生拿到满分,指导能力有所欠缺的学生向满分努力,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各种训练技巧,引导他们使用巧劲提升训练效果。先对全班学生进行综合测验,选出能够在多个项目中都能达标的学生,再挑选出每个项目中不达标的学生,最后整合多个项目都不达标的学生,实施三个层面的指导,提升指导的针对性,遵循稳步推进的原则,同时根据学生的训练情况,进行动态化地管理,既能鼓励学生,又能更好地帮助学生。
二、科学定位训练强度,督导学生课内外相辅助
要保持健康的体魄,就要有坚持锻炼的毅力。中学生的学业压力比较重,常常会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而放弃体育锻炼,在长期高压的环境下,他们的身体状况更是急转直下,不仅耽误了学业,也熬垮了身体。作为体育教师必须要负起监督之责,为学生安排强度适中的训练任务,指导学生坚持每周至少要锻炼三次以上,并及时地根据训练情况调整计划,增强学生训练的有效性。
比如针对体能方面的训练,根据学生身体素质高低不一的情况,科学地定位难度级别不同的训练任务:每天在五分钟内完成800米的跑步练习;每周至少完成三次的千米跑步任务;每天完成原地做高抬腿的跑步姿势运动,时间可以是三分钟、五分钟或者十分钟等,设置不同形式的训练任务,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挑选,每个学生至少要选择其中的三项,要求学生除了利用课堂时间加强练习外,还要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锻炼,加强课内外的联系,加倍地提高学生的训练效率。
要提高学生对体育技能的熟练掌握程度,适当的加重训练任务量,让学生在多次训练中抓住技巧的特征,培养学生积极进取、永不放弃的良好意志品行。如指导学生掌握立定跳远的技巧,帮助学生获得较高的跳远成绩,课堂上重点进行动作的详细解说及纠正学生的错误,应用短视频的形式帮助学生记录跳远的过程,指导他们对比正确的姿势,让他们在反思中进行正确地训练,同时在学生的训练过程中,不时地提醒学生:起跳前双脚要自然开立,两脚之间的距离保持在大约20厘米作用,摆臂与起跳时的动作要协调,尽量地往上往前跳,蹬地要快,落地要稳。为了帮助学生在训练中更好地掌握这些技能,组织学生进行原地抱膝跳,每次做6次左右,提升落地的平稳度,安排学生进行一些辅助性地练习,提升训练的多样性和趣味性,鼓励学生记录每次练习的最好成绩,回顾练习的过程,找出跳出最好成绩时的状态,让他们有目标地练习,激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增加训练强度,使他们在坚持每天练习的过程中熟练地掌握技巧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抓住心理特点需求,合理增加比赛活动次数
常开展体育竞赛活动,可以增加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营造出浓厚的体育锻炼氛围,也能逐步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规则和竞争意识,使他们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在常赛模式下的初中体育教学,除了那些不适宜参与体育运动的学生之外,要求其他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竞赛活动,让他们从多类的竞赛中挖掘自身的特长,增强他们的信心,帮助他们找到突破点,不断提高他们的体育运动能力。那么在设计竞赛活动时,要遵循合理多样的原则,做到每一课、每一周都有比赛。
例如班级内所有学生都是竞争对手的关系,开展个人、小组的综合性竞赛活动,针对某一项目进行个人竞赛,评选出班级内在单个项目中乘积突出的学生,这样可以挑选出每个体育项目中的优质人才,也能看出学生在某些方面的不足。根据中考的项目,安排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比赛,每个成员负责一个项目,选取综合成绩较高的一组,使得学生在集体竞赛中正确地认识自己,摆正自身的位置,做到扬长避短,同时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让他们把集体荣誉放在首位,促使他们在进行集体竞赛中释放出最大的潜力。另外根据学生的训练情况,在每一节课结束前,用竞赛的形式检验学生的训练成果,督促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加强练习,再每隔两周开设竞赛活动,了解学生的日常训练情况,指导学生进行拔高训练,提高学生的训练层次。而在开展不同形式的竞赛活动时,除了要激起学生的斗志外,还要注重竞赛的趣味性,将竞赛活动与多种游戏进行巧妙的融合,降低学生对竞赛的排斥感,提高他们参与各类竞赛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各种竞赛中获得较高的体育训练成果,促进他们乐观、向上、果敢的优秀品质。
总而言之,全面地优化初中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教会的方式,培养学生勤练的习惯,用常赛的形式增强学生的毅力,从多个角度全方位地关注学生,增强体育指导的系统性,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体育锻炼计划,逐步提高他们的体育素养。作为教师则要继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开展多样的体育指导活动,灵活地结合学、练、赛这三个模块,让学生意会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突破体育教学效率不高的局面,开启新的篇章,增强学生的体育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家鑫.刍议初中体育教学模式的多样化[J].试题与研究,2020(36).
[2]刘传军.初中体育教学主体参与模式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09).
[3]权哲.初中体育多元化教学模式探究[J].科幻画报,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