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浩
广东省中山市桂山中学,广东 中山 528463
摘要:研学旅行式的教育方式,对于学生来说本就是一种超出课本之外的教育形式。当学习与旅行进行结合的时候,就意味着教师需要注重实行素质教育。结合当下高中教育的相关内容,学校和教师应在发展研学旅行的基础上,更深刻的融入德育教育。本篇对现行的研学旅行对策进行前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在更广阔范围上的研学旅行融入德育教学的探究。
关键词:研学旅行;德育教育;高中教育
前言:采用研学旅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各方面教育,是现在发展教育的手段之一。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更加轻松的氛围中得到良好的教育。相应教育部门的要求,各高中也在践行“研学旅行”促进教育的方式。但是其针对教育把握的精准度不够,仍旧停留在“形式化”主义的方面。
一、将优秀文化渗透德育教育
在教育教学中,为教师提供教育目的和要求的,便是优秀的文化,所以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需要将优秀文化作为首要目的,渗透在研学旅行当中。在此基础上,教师注重研学旅行的目的性,减少“形式化”主义。让学生在研学旅行中能够通过自身的实践获得对于德育方面的觉悟。
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具有文化内涵的地方进行参观和旅行,如:博物馆等地。但是此类地方不适合大量学生同时进入参观,若进行参观的时候,教师需要提前与当地博物馆进行预约和探讨,采用合适的对策,对学生进行引导;并安排解说员为学生进行解说。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深刻的文化内涵。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他们此时的学习能力较强,不至于太过依赖老师的教学,此时能够用合适的方式引导他们自觉感悟,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便是在研学旅行中渗透文化最好的表现形式——如:教师带领学生在课堂中观察各地区文化墙的绘画方式,并进行实地操作。让学生分组在不同的文化墙上展现自己所学到的文化内容,这能够很好地开拓学生的思维。在此过程中,也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地方特色文化,教师可以给学生规定进行制作文化墙的主题,如:五个同学一组,每个组的同学负责制作一面文化墙。最后完成制作,对各小组的文化墙制作情况进行评分——在这评比的过程中,不仅最后的结果是需要参考计分的内容,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小组的合作以及学生思维的开阔和创新能力,都是需要教师参考评分的内容。所以优秀的文化不能止步于课堂教学当中。在进行渗透时,教师也应该给予学生准确的评价,让他们在评价中寻找自我定位,实现德育教育的目的。
二、形式多样化注重研学内容
研学旅行往往给教师的定义就是带领学生去某一个地方参观,但是教师开拓思维后可以发现,研学旅行可以在形式多样化的基础上进行德育教育——因为学生的思维是不限定的,针对于某一项的研学旅行,不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就阻碍了学生在研学旅行基础上进行德育学习效果。
例如:在某个学期当中,在学期之初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研学旅行的地点可以选择比较开阔的地方,如:“海边拾贝”能够开阔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在开学之初有一个很好的体验,不至于存在厌学的心理;在学期之中的时候,教师可以举行研学辩论赛等,这样的辩论项目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在辩论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心理的求学欲望——因为在学期中段的时候,总会有一些学生出现懈怠的心理,这时候就需要一些比较激烈的研学项目,带领学生走出思维的困境;在学期末的时候,这是一个学期即将结束之时,教师不能够单纯地让学生进行放松,而是更要注重此时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如果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举行电影制作等研学活动,让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享受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更能够扩展自身的能力,不局限于课堂的思维当中,这对于他们期末考试,甚至对于他们的人生发展尤为重要。在不同的阶段,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进行激发和引导,能够在多样化的研学内容中,拓展学生的研学思维,提高学生对于学校学习的认知。不停留于自身的学习困境中。
三、强化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思维虽然开阔了一些,但是更容易产生厌学等心理现象,他们的压力相对于小学和中学来说更大。针对于现在高中学生的心理状况,在进行研学旅行中,也需要以强化学生心理素质为目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从学生的自身出发,在学生的心里中种下一棵“积极向上阳光”的种子。
例如:学生之间总是有很多共性的,无论是哪个年龄阶段。但是对于小学生和初中生来说,他们的思维发展还没有那么开阔,对于生活的认知,也没有深刻的理解,所以在心理上的压力要相对于小一些。所以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当地的小学或幼儿园进行研学活动。这从高中生的心理上来说是寻找过去的自己,放下心中的包袱,认识到自己虽然已经成长,知识也逐渐丰富,但是不能够在自我的心理上形成一种枷锁——潜移默化中就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在与幼儿、小学生进行交流、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用发现的眼睛去看待小学生身上的优点:他们的知识不足,但是却有很多发光点是值得高中学生进行学习的,其中心理素质这一方面便是尤其重要的。其次,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当地的敬老院进行研学活动,在此次过程中,教师可以问学生:“来到幼儿园和敬老院,你们分别的感受是什么?”这时学生便会认真思考两者之间的区别,从而更加能够认清现实,对自身有精准的定位,从而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
总结:研学旅行需要教师对教育内容进行精准定位,明确在阶段教学中此次研学旅行的目的和价值所在,才能够真正引导学生强化德育教育。
参考文献
[1]周星,谢明珠.原道:“市北人”的精神追求——无锡市市北高中的德育实践探索[J].江苏教育研究:理论(A版),2015(6):27-29.
[2]赵海红.浅析在高中德育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与途径[J].学周刊,2018(11):58-59.
[3]曹斌.高中生德育分层教育的实施途径研究[J].新一代:理论版,2018(24):3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