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如何让史料为高中历史课堂添彩 ——读《智慧课堂:史料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有感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35期   作者:张春彦
[导读] 新课改过程中,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

        张春彦
        漯河市第四稿件中学  
        摘要:新课改过程中,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高中历史课堂上充分运用史料来展开教学,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本文就如何运用史料进行教学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核心素养;史料;高中历史;历史教学
        因为参与到课题《高中学生历史材料阅读能力的现状及策略研究》中,我去读了一些研究论文及专著,了解学术前沿动态。在阅读了何成刚、彭禹、沈为慧等著的《智慧课堂:史料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一书后,收益颇多。
        这本书介绍的是历史课堂中的史料教学的方法及实施策略。该书介绍了新课改过程中,核心素养下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策略(如何分析史料及对史料功能的挖掘、史料的来源及选取史料的方法和原则等),还给出了多个案例分析,指出现在史料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和史料命题的常见误区。最后给出了不少借鉴意义的教学法和试题。可以说,这是一本史料教学的百科全书,干货满满。
        在阅读的同时,联系自己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的对史料的运用,发现何老师等人提出的问题都是很实用的,比如通过阅读,我发现书中所提到的一些问题也正是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书中提到选取史料的方法这一方面我本身也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1)史料的摘引和转述。由于历史文献的文字艰涩难懂,教学时间又有限,所以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大都是摘引和转述两者结合的形式“对文献常要进行加工和编辑”,将有关的文字资料撷出放在一起去说明相应的问题,从而使学生所看到的史料与原始材料相比已是面目全非,或是掐头去尾,意思已相去甚远。(2)不同年龄和能力的学生需要使用不同形式的史料。在教学实际中使用的史料,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在最低的水平上,用简化了的语言对史料进行大量编辑和改写,删除所有无关的内容;第二层,对不必要的材料做一些删减,并用一些现代语言对文献进行翻译和转述;第三层,为使文献脱离原始状况而进行抄录或摘录;第四层,处理原始状况下的文献。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根据学生的学情而选取合适的材料,还要提供材料的具体范围,联系其他的文献,提供出处等,而不能搞“一刀切”。
        书中还提到的一点说史料在课堂中是完全可以发挥更大用处的。教师不但可以对史料的内涵加以挖掘,而且也可以用史料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认知。尤为重要的是,用历史的方法处理史料,用史料使学生对历史的认知与理解有相当程度的深入,这正是历史课程立足的根本所在,只能是历史教师的而不能够为其他什么非专业教师随意取代的价值所在。这就需要中学教师常常深思、审思、慎思。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在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重要性,而历史老师通过阅读、思考和实践,运用史料,使自己的课堂更加出彩,更加有意义。高中历史教学该如何更好的运用史料呢?如何让史料促进高中历史课堂的高效?结合此书,我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要尊重教材。教材的编写集中了众多专家与学者的智慧,每一则史料都是经过专家学者们的精心选编,含金量十足。每一则史料都在都经过层层把关,称得上是精品中的精品,所以教学中要深度解析教材,揣摩每一则史料背后隐藏的编写者的意图。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讲授新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应尽可能利用教材中的史料,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经学生的负担。

比如在讲授“太平天国”一课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时,教材中小字部分就详细介绍了定都天京后天国领导层脱离群众腐化堕落的问题,在教学时指导学生阅读该段史料就能很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二、不要让史料成为摆设。高中历史教学中较普遍的问题,教师顺应课改大潮,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史料轰炸,一节课出示几十张PPT,上面密密麻麻的都是史料,不管是一般内容还是重难点内容都是用史料来呈现,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几乎不给学生解读的时间,让学生过目老师讲解就完事。这种所谓的史料教学使历史课枯燥无味,缺乏思维含量,就连专业的历史老师都看的厌烦,更不必说学生了,这样的课一定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是文字史料,字数要少,一节课有两三则学习重难点内容的史料则足矣。解读史料要透,围绕主题解读史料,同时解读史料要有思维的训练,留足时间思考问题,充分突出教师的引导作用及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三、教学中利用史料不等于史料教学。在课堂上展现几则材料,引发学生思考,得出结论这其实并不是史料教学。所谓史料教学,是指师生将搜集的史料引入学习,通过探究史料,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并在对史料的分析归纳过程中发展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史料教学就是探究教学,需要学生深入历史情境,运用历史思维的方法,积极思考。史料教学的最高境界应该是用材料于无形之中或尽可能成少生硬使用材料的痕迹,最终服务于教学目标服务于学生的理解,因此,教师对史料的植入要有一定的情境创设,要把史料自然而然地引入到教学中,而不是生硬地让学生去分析史料。我们对史料应设计一些高质量的富有启发性、规律性的问题,激发兴趣,启发他们积极思考,从而更好地理解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内容。例如讲《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有一段材料:(1)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2)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3)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我给这段材料设计了两个问题:⑴这些规定限制了国王的哪些权力? 保障了议会的哪些权力?⑵ 《权利法案》颁布前后英国国王和议会的权力各有什么变化? 学生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不仅掌握了《权利法案》的内容,又认识到《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教师在使用史料进行教学时,还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比如在提出问题后再给出材料,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材料;在探究史料时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和讨论;教师要创设宽松平等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思考问题和表达观点;给出的材料应注明出处,等等。唯有如此,史料教学才会真正落到实处,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何成刚等.智慧课堂:史料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0.
        [2]叶小兵.中学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探讨[J] .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6).
        [3]李稚勇.论史料教学的价值——兼论中学历史教学发展趋势[J].课程·教材·教法,2006(9).
        [4]雷志伟.浅谈“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课堂中的运用——以“辛亥革命”一课教学设计为例 [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12) .
        注:本文系2020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高中学生历史材料阅读能力的现状及策略研究》(JCJYC20111122)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