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4/2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1月第2期   作者:王元
[导读] 在如今“互联网+”背景下,教育在发生变革,信息素养的水平将影响一个人的发展

        王元
        南宁市星湖小学
        [摘 要] 在如今“互联网+”背景下,教育在发生变革,信息素养的水平将影响一个人的发展,而信息技术课堂是促进小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的一个主要途径。本文从学习情景、学习资源、个性化学习和合作学习、学习评价四个方面来简单探讨如何结合互联网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成长。
         [关键词]“互联网+”;信息技术;信息素养
        
        “互联网+”简单的说就是“互联网+传统行业”,利用信息和互联网平台,使得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融合,利用互联网具备的优势特点,创造新的发展机会。这也是信息时代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也有人说是人工智能时代的起步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互联网+学校教育”必然带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主要目标。在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对学生提出了六个信息素养目标: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创新能力、信息利用能力、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本文从学习情景、学习资源、个性化学习和合作学习、学习评价四个方面来简单探讨如何结合互联网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成长。
        一、借助互联网创设学习情境
        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内容引入或创设与学生生活熟悉的、能打动人心的、形象生动的场景,这种创设情景的方式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有目的的探索互联网得到,同时实践证明恰当使用这一方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必须创设尽可能符合教学内容要求、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情境,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指导学生创作电脑科幻画的课堂上,让孩子们在海量信息的互联网上探索、寻找创意,如同船长在茫茫大海上寻宝,学生积极思考用各种关键字搜索,接着鼓励学生将发现大胆分享,引导他们将各种创意组合、延伸,就这样一个个的想法在课堂上被激发出来,整个课堂学习氛围活跃起来。在教授学生机器人编程的知识,借助互联网先了解当前的人工智能前沿科技,如:“阿尔法狗”、“自动驾驶技术”等,再到上天入地下海无所不能的机器人,如:火星车、机器人汽车生产车间、机器人服务餐厅……让学生陶醉在机器人的世界中,在激发学习兴趣和构建知识意义后,再回到课本内容:“这些强大的机器人之所以能做这么复杂和高难度的工作,背后都不开编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怎么通过编程让机器人动起来。”学习目标被赋予了更多意义和内涵,学生对编程知识也产生了更大的好奇和求知欲望,为接下来的学习提升了动力和效率。
        二、利用互联网丰富学习资源
        在知识爆炸的信息化时代,互联网上的信息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着,面对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资源,在小学教育阶段的大部分情况下,教师还需要在课前将这些资源进行针对性的筛选和提升后,合理的呈现在教学中,才能更好促进学生去积极的探索和发现,提升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能力。
        在教授PowerPoint(PPT)幻灯片的知识时,互联网上的各种PPT模板资源网站可以为学生学习幻灯片制作提供形形色色的素材,这些素材中有的特效仅是几个动画的叠加所得,这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还能开拓学生思维,提升对PPT软件功能的认知,然后再通过对这些模板的拆解学习,最终掌握实现特效的操作方法。

互联网上还有各种各样的图片、动画、视频、软件等资源,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指导学生灵活调用,让这些素材服务于课堂,从而提升课堂效率。其他学科的网络资源也非常丰富,如:作文赏析、数学魅力、背单词、名人名画名曲等,可以作为拓展内容教授给学生掌握运用,帮助对其他科目的学习。线上的资源虽然丰富,却需要我们学会分辨,小学生有判断能力有限和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在引导他们探索的过程中,需要多点耐心,尽可能的让学生学会甄别、挑选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
        三、借助互联网资源促进个性化学习和合作学习
        过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个性化学习和合作学习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如今,可以通过互联网的资源让学生在课前提前学习,课堂上运用网络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进度,根据喜好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运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学生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还可以展开合作,明确责任开展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合作竞争、合作共赢,让个性化学习和合作学习变得更加便利、高效和可操作,同时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协作交流意识。
        近几年翻转课堂的模式和微课资源的使用就能很好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合作学习。例如在学习Word文档的章节里,教师先将内容拆分成一个个的知识点,如:新建文档、保存文档、字体字号调整、字形颜色调整、页边距调整、首行缩进、行距调整等,然后通过互联网收集相关知识点的微课,将这些资源打包好发给学生,并布置好任务,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需要上网查阅和选择性的观看微课进行知识点学习,整个过程会发现学习快慢不一致的学生,这时让学得好学生进行阶段经验分享,之后将他们进行分组并提出合作要求,以快带慢,让他们共同研讨交流,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氛围中完成了所有章节的内容学习,同时也得到了个性化的发展。
        四、借助互联网进行学习评价
        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网络上出现了针对教学开发的各类依托互联网的教学评价软件,如:教学评价系统、班级管理、班级优化大师等,这些工具都具有数据收集统计、长期数据追踪分析、生成图形报表、多元化评价等特点,课内外都能很好的调用,方便将学习评价与课程学习融为一体,能长期简便的实现在学习过程中连续地跟踪评价,实时云端保存调用数据,利于教师对学生学情进行长期全面的监督管理。教师还可以根据自己需要对评价工具进行一些个性化调整,如评价的方式、方法,还有对结果的反馈呈现形式。但也要注意学习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区分学生,而是使学生得到发展,如何恰当的评价让学生发现自己优势,从而更好地促进学习,作为当代教师需要我们突破传统学习评价大胆尝试,并依托互联网灵活用好各类网络工具,提升课堂效率。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已经走过20多年,它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和工具课程对于其他科目而言还非常年轻,而提升小学生信息素养是需要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不懈努力、不断探索和实践。在信息化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只有准确把握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组织合作探究学习,提供个性化学习指导,才能真正达到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基[2000]35号
        [2]庄榕霞.以全面、发展、动态的眼光看待信息素养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2004(6)
        [3]平和光,杜亚丽.“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6,(01):1318.
        [4]刘爱娟.基于因特网的青少年信息素养的培养.现代中小学教育,2004, 3
        作者简介:
        王元,男,1978-2,籍贯天津静海,广西南宁市星湖小学在职教师,学区办公室副主任兼信息处主任,中小学一级教师(中级)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