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怎样在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发表时间:2021/4/2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1月第2期   作者:张小花
[导读] 我国历经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是国之瑰宝,更是每一个国人心中的骄傲。

        张小花
         广东省茂名市滨海新区电城镇第三小学 广东省 茂名市 525437
        摘要:我国历经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是国之瑰宝,更是每一个国人心中的骄傲。为此,要珍惜我国传统文化,积极传承传统文化。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肩负起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实践相融合,促使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之际受到传统文化熏陶。鉴于此,本文聚焦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积极探讨渗透传统文化的方式,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   
        身为炎黄子孙,有责任学习传统文化,更有义务弘扬传统文化。浓郁的文化底蕴是每一名国人的底气,所以每一名中国儿女都应深感自豪,每一个人都要全力传承我国优秀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之时,语文教师要注重结合传统文化内容,深刻了解传统文化,从而促使学生形成优秀且正直的品质。实际上,语文知识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二者属于相辅相成的状态。基于此,语文教师应抓住语文教学时机,大力宣传传统文化教育内容。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在社会进步国家、发展过程中,如果说科学技术是重要的硬实力,历经数代发展的传统文化则是软实力。正是因为这些传统文化精髓的存在,国家及社会才有独特的风格与灵魂。珍贵的传统文化,是人与社会进步的基石。为此,只有源源不断的传承传统文化,才能让我们挺直腰杆,大步的向前冲。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内容中添加传统文化内容,可谓是意义极其重大。当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后,便会进一步了解国家,并在接受文化熏陶时,形成优秀品格,从而助力学生健康成长[1]。
二、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由于我国仍处于应试教育阶段,小学时期的学生仍面临巨大的升学压力、考试压力。语文是学生时代的必修学科,在考试体系中占据重要比例。为此,语文教师生怕错过任何一个教学细节,在语文教学方面一分一秒都不敢有任何懈怠,这就导致语文课堂教学更重视考点教学、应试技巧教学,从而忽视了对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渗透。在这种教学状况下,学生逐渐丧失传统文化学习热情,无法迅速储备传统文化内容,为其日后全面发展带来一定阻碍。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应有意识地融合传统文化,令学生一边学习语文知识一边了解我国文化精粹[2]。
三、在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方法
(一)转变教学模式,关联传统文化
        伴随现代科技迅速发展,教育事业的辅助设备与工具愈加便携化现代化。在小学教室内,几乎所有教室都配备了投影仪、多媒体屏幕等,可为学生随时展现高价值视频与图画。语文学科属于综合性学科,涉及内容相对广泛,并且要时常与文字、句子“打招呼”。对于小学三年级学生而言,语文课相对乏味枯燥,不仅要记忆众多生字、生词,甚至还要学习古诗[3]。由于小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我国传统文化知识有一定关联,如果教师不曾精心设计教学模式,则很难将学生顺利带入课堂教学情景,导致课堂教学效率极其低下。若想有效解决这种现象,教师就应灵活转变教学方式,用趣味十足的教学方法将传统文化贯穿于语文课堂,从而唤醒学生内心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以借助班级内的投影设备,为学生展示与传统文化相关联的动画小视频,引导学生在观看视频知识,全面掌握传统文化知识。例如,在学习《山行》这首诗词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投影技术为学生展示诗人事迹,在学生全面了解古代诗人际遇的同时,促使其深刻了解古诗背景与古诗主旨。当然了,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展开一些游戏活动,促使学生在游戏中熟记传统文化内容。
(二)实施情景教学,渗透传统文化
        受教育环境限制,语文课学习普遍要在固定的教室空间内进行,学生不具备充足的机会接触外界真实场景,也没有机会去体验传统文化,所以就为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带来了不小的阻碍。

基于此,教师应充分认知这一问题,并善于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情景。何为教学情景法,实则就是为学生提供适合其学习的虚拟环境,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从而促使其在该情景内了解相关知识、应用相关知识[4]。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灵活运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营造传统文化场景,并邀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走进情景,切身感受传统文化。例如,在讲《纸的发明》时,教师便可以营造虚拟的“造纸场景”,指引学生分组口述与展示造纸过程。由此一来,既能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造纸术”,又能帮助学生巩固课本知识,从而提高语文课学习效率。
(三)综合网络资源,挖掘文化底蕴
        发挥网络资源优势,拓展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深度。网络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为当代人的生活带来了重大改变。将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结合的伊始阶段,语文教师可以以传统节日文化为抓手,动用网络优势收集与传统文化节日教育相关的内容,以便促进学生发掘传统文化节日包含的文化底蕴与魅力。在讲解传统文化节日时,不仅要指引学生准确区分“农历”与“阴历”,还要令其深刻认识传统文化节日形式、来源及发展背景。以“端午节”为例,在讲明端午节具体日期后,还要说明端午节与屈原的关系,以及最经典的“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然而,为什么要纪念屈原呢?为什么纪念屈原就要用这种方式呢?这些都需要语文教师事先通过网络收集资料,并在课堂上为学生做出细致讲解。在网络资源作用下,可代领学生直观了解传统文化,加上对优秀文化的记忆印象,从而真正提高其语文素养[5]。
(四)合理布置作业,探索传统文化
        在课堂上为学生补充传统文化知识之外,还要为学生合理布置课下作业,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了解传统文化。语文课堂时间有限,短短的四十分钟之内,教师讲授语文知识与技巧就已经耗费了一大部分时间。为此,留给传统文化知识的授课时间少之又少。学生在课堂上了解到的传统文化内容,不足以满足其对传统文化学习的需求。为此,教师要在课下鼓励学生自主丰富传统文化知识体系。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为学生预留一些查阅传统文化资料的作业,为学生推荐优秀的传统文化阅读篇章与记录短片。例如,在教学《司马光》时,教师在课堂授课结束后,便可指示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找与“司马光”相关的小故事,并将其总结出来,以便于在下一次语文课的“课前3分钟”内加以概述。这样一来,学生在查阅资料时,就可储存一定的知识,并在完成任务时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总结能力[6]。
(五)借助人物典故,继承传统文化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年龄偏小,相比传统教学方式,他们更喜欢“故事化”教学形式。在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英雄人物,这些英雄人物身上充斥着中华民族优秀美德与精神。为此,语文教师就可以抓住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特点,仔细钻研教材,挖掘教学内容与传统人物之间的关联。在语文授课中,引入各位英雄人物的典故,进而激发学生继续探索语文知识的欲望,令其聚精会神地投入于语文课堂,真正爱上传统文化,并力争为继承传统文化、发扬传统文化奉献力量。
        结束语: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在推进语文教学工作是,不仅要提升传统文化地位,还要注重传统文化与当代语文教学的融合。深度挖掘传统文化底蕴,通过多元化手段逐步渗透传统文化,以此吸引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提高文化素养,真正成为能承担发扬传统文化重任的人。
参考文献:
[1]何丽.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小学生(下旬刊),2021(01):60.
[2]曹晓燕.浅谈传统文化在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路径[J].读写算,2020(36):45-46.
[3]蓝挺松.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探析[J].考试周刊,2020(A3):31-32.
[4]任薇.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A2):49-50.
[5]张桂珍.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家长,2020(35):123-124.
[6]陈艳梅.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天津教育,2020(35):121-12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