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腾
广东省岭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广东 湛江 524000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发展,高中生往往被父母给予很大的期望。繁重的学习任务,家长的期望,升学考试的压力,使得现在高中生的心理问题不断加强,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关键词:体育教学、高中、抗挫折心理教育
引言:由于各种社会客观条件和个人主观条件的影响,高中生的心理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将针对高中体育教学中抗挫折心理教育展开,浅谈高中体育教学中抗挫折心理教育的影响。
一、高中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这种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高中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 易怒易暴躁
在目前应试教育的背景下,高中生的学业压力非常大。每天要学习不同种类的知识,面对各种各样的考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许多挫折,而且高中还要面临着升学的压力 ,而学生的生活条件大多都十分优渥,在这种矛盾之中,学生会产生极大的受挫感。而且学生的情绪变得异常敏感,面对一点小事就特别想发脾气,易怒又暴躁。
2 抗击打能力差
当今时代的孩子大多生活幸福,衣食无忧。从幼儿园一路走来都顺顺利利,没有经历过太多的坎坷,而到了高中这个阶段,学习任务繁重,大多数孩子身负家长的期望,心理负担很重,而孩子又正处于青春期,情绪敏感又精力旺盛。对于挫折的接受能力不强,抗击打能力弱。
3 身体素质差
高中阶段尤其是高三时期,放松休息,兴趣爱好甚至体育锻炼的时间都被学习剥夺。学生们没有时间去锻炼身体,甚至没有时间去好好吃饭,这对学生的身体素质造成了极大的损害。身体素质低下也会造成大脑运转迟缓,学习的效率就会降低,从而加剧了学生的焦虑与不安的情绪。
(二)造成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
1 社会客观因素
对于高中生来说,这种社会客观因素指的就是唯分数论的应试教育模式。在这种教育模式的驱使下,学生一个个沦为做题机器人,没有多余的时间去放松心情,大脑中有一根紧绷的弦一直不能得到放松,这种现象会越来越严重,有的甚至导致学生出现心理疾病。这种客观因素给学生们带来的挫折很大且短期内不能得到改善。
2 家庭文化因素
大多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也与他们的家庭文化有关。部分父母努力工作,为孩子解决衣食住行,但也将他们的全部希望寄居在孩子身上,学生们往往会被这种无形的负担压的喘不过气来,不懂得合理的与家长沟通往往会加剧这种心理问题。家长们在教导孩子的过程中不应单单只满足孩子的物质条件,还应表现出对孩子的关心,鼓励孩子们坚强乐观的面对生活,在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陪孩子一起疏通心理障碍,让孩子在经历挫折时拥有家长的陪伴,这样孩子在面对挫折时就会有足够的底气,与战胜挫折的勇气。
3 学生个人主观因素
部分学生在出现心理问题后不懂得及时排解。一个人把问题闷在心里,长期得不到释放,渐渐形成心理疾病。有些同学还不善于语言交流。他们在与老师和同学的相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矛盾,而又不及时沟通。就会在这方面受到挫折,从而产生孤单,不被理解的心情,遇到这种问题需要及时沟通解决,否则不仅心情会受到影响,还会影响学习效率,甚至会影响未来人生的发展。
二、高中体育教学中抗挫折心理教育的开展的必要性
(一)考验耐力
高中体育教学中抗挫折心理教育的开展可以考验同学们的耐力。增强身体素质,适当的体育运动可以放松同学们的大脑,使他们从疲惫的学习生活中解脱出来,体育锻炼是对身体的考验,可以强健体魄,贯彻体育精神。
(二)磨练毅力
在体育教学中开展抗挫折心理教育还可以磨砺同学们的意志,使他们明白坚持到底的意义。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们养成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良好品质同时又健全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同学们进行体育运动的这个过程中,心理素质也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三)发扬体育精神,笑对挫折
对学生来说,一定量的体育运动也是小小的挫折,在一次次战胜过挫折的过程中,会帮同学们树立起挫折并不可怕的意识,心底充满自信,将体育精神贯彻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微笑面对挫折。为学生们养成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开展抗挫折心理教育的措施
(一)教学因人而异,尊重孩子天性
每个学生之间都是有差异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不尽相同。在高中体育的教学课堂上,老师应充分观察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以便根据他们不同的特点,制定出符合每个人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不同方案,例如在一个班上,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有些同学不擅长与他人沟通,内向腼腆。体育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这类人群与那些外向的同学分在一个小组,在平常的交流中,他们受到那些外向同学的感染,内心也会萌生出想要与他人沟通的想法,这种方法会增强他们表达能力。或者有些同学脾气暴躁,说话心直口快。在日常和同学的相处中往往会被人讨厌。这些同学往往并没有什么恶意,但通常不会被其他学生理解,内心就会十分苦闷。针对这类学生,体育老师应该从学生个人出发,告诫他们平时讲话或做事时不能口无遮拦,更不能伤害他人,在体育课堂中贯穿心理素质教育。对于身体素质不同的学生,也要制定不同的体育锻炼方法。例如对于那些身体强健,热爱运动的学生可以安排适合他们但较大程度的运动量,而对于一些身体素质较差的人,适当地减轻运动量,老师在教育学生时,应尽量尊重学生的差异同时又要做到尽可能的公平。给不同人群分配不同运动量的任务,就是在保证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增强不同类型学生对抗挫折的决心和勇气。
(二)在教学过程中增加适量挫折
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既要学会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继续学习下去的动力。又要学会批评学生,指正学生的错误,使他们在不断地经历挫折中磨砺自身的意志。例如踢足球这项体育运动中,老师可以教给学生们基础的防守进攻技巧,但在实际训练的过程中,老师可以观察他们的动作是否规范,对于犯规的行为要及时制止并口头批评,这样做不仅可以增强他们踢足球的技巧,还可以帮助孩子们树立公平竞争的意识。同时,又使他们遭受挫折,在于挫折不断对抗的过程中,更加坚定自己的内心,提高心理素质。
(三)老师要做好榜样的角色
要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全面发展,老师必须起好模范的作用。在学生们的眼里,老师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地刻在他们的脑海里。老师就是他们的模范。体育老师必须不断磨砺自己的技能。过硬的体育实力,标准的教学动作,严谨规范的治学态度都会增强学生对老师的敬佩。同时,会对学生日常的训练乃至以后的学习生活起到很大的影响。因此,体育老师必须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结束语:在高中体育的教学中融入抗挫折心理教育无疑会加重体育老师的工作负担,但是这种变革带来的利益也是肉眼可见的,它会在很大程度上预防高中生心理疾病的发生,有效促进高中生心理抗挫折能力的提升,为祖国培育出一大批积极向上且乐观阳光的人才。由此观之,高中体育教学中抗挫折心理教育的开展既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又是防患于未然的有力举措。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推行抗挫折心理教育势不可挡。
参考文献:
[1] 龚海勇.初中田径教学中抗挫折心理教育探索与实践[J].田径,2015,(9).22-23.
[2] 程志敏. 学生抗挫折能力培养的途径[J]. 吉林教育,2014(Z2).
[3] 谭刚. 浅析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J]. 学周刊,2015(18).
[4]卜显贵,冯晓玲.普通高校学生与体育类院校学生挫折商比较分析与探讨[J].体育科技,2017,(1).1003-1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