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旗锋
广东省东莞市南城教育管理中心 广东省 东莞市 523000
摘要:在新课标下,道德与法治进入小学教学课堂,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道德与法治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师若是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对学生提升综合素质有很大的帮助。本文对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进行了相关研究,希望对道德与法治教师教师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小学教育;策略;道德与法治;生活化
引言: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看待所发生的事物,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形成正确的三观。以往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往往是直接给学生灌输知识,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思考,知识的学习停留在表面。从而使得教学目标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教学时要根据生活,充分唤醒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感受生活中的道德与法治,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结合生活案例,丰富法治感知
由于小学生生活经历较少,思考问题的方式较为单一,在生活认知方面不够全面。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仔细研读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内容,尽可能的找出更多的生活实例来辅助教学。通过对生活中案例的总结和分析,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事物的看法也更为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思考学习能力。同时,教师在教学时也可以采用生活化问题情境的方式,通过提问问题,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思考案例。并采取小组合作探讨案例的形式,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丰富法治感知。
例如:在学习《大家排好队》这节课的内容时,教师先在课件上展示两幅图片,一幅是排队图片,一副不排队。接着让学生互相讨论两幅图的区别,通过讨论学生举手回答:“不排队的那幅图看起来很乱,排队的图片看起来很整齐”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表扬,并进行相关补充。接着,教师为学生播放关于踩踏事件的视频,让学生小组讨论:“同学们,踩踏事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样的危害呢,我们应该如何防止踩踏的发生?”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联想到自己在生活中排队的场景,结合小组得出结论:“踩踏是因为没有排队,人挤人发生的危害生命的现象,在生活中应该遵守规则,自觉的排好队,防止踩踏事件发生。”在学生讨论以及总结中,学生对排队的做法有了新的认识,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现象,也会遵守排队规则。通过具体化的案例,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排队的意义,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创设生活情境,渗透法治意识
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师直接给学生讲解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对较难的知识点理解起来较为困难,久而久之,就对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失去兴趣。其实我们不需要学生背法律条文,实际上那是没有意义的。因此,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的知行合一。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方式应该是老师们的最佳展开方式。生活环境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为熟悉的,学生也较为感兴趣。生活情境化的教学模式能让学生感受到道德和法治的亲近,有利于学生提高对法治的兴趣,并能主动思考道德和法治的知识点。
例如:在三上《生活离不开规则》这节课时,教师就可以采用生活情境的教学方式,并提前准备好课堂上可能会用到的相关材料以及道具。
师:别急,我们先来做个游戏放松放松。游戏名字叫“夹传玻璃球”。第一位同学用筷子夹玻璃球传给第二位同学,第二位同学把玻璃球传给第三位同学,以此类推,哪组最先完成就举手示意,最快的一组就能赢得老师的奖品。
开始游戏结束后老师采访输了的组。
生1:我们的筷子是不锈钢的,太滑了,他们的筷子是木制的不会那么光滑,我们当然会输。这样的话我输得不服气。?
生2:而且我们组有7个人,他们组只有6个人,这样一点也不公平。?
老师提出问题:没错,游戏失去了规则,就失去了公平。那你们觉得怎么玩才公平??
学生们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筷子要一模一样,人数也要一样。
?
学生按大家讨论出来的规则再次玩游戏。老师强调玩的时候要遵守规则,否则会取消比赛名次。学生第二次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参与,探究出规则的意义之一——公平。在这个过程中,相信法治的意识已深入人心。教师只要找准法治教育的目标点和教育点,找准思维培养的切入点,以多种方式、多元角度设计、开发生活情景化的活动,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这样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就会事半功倍。?
三、设计生活问题,引导法治思辨
在小学阶段,学生若只是学习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内容,就会对知识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只有对知识进行深度思考之后,学生才会更深入的理解事物的内涵。道德与法治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道德与法治。同时,道德与法治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中的内容,根据生活情况以及小学生每一个阶段的认知特点,设计和生活相关的问题。教师提问的问题会让小学生提高注意力,主动思考,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因此,教师对可能会发生的问题对学生做相关的指导和教育,让学生主动去探究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公民的基本权力与义务》这节课的内容时,老师提出问题: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那是不是我们就可以随便行使自己的权利呢?通过《林博远邻居装修事件》——林博远家楼上的高叔叔这几个月装修房子。高叔叔让工人早上六点就开工,晚上十点才收工。装修噪声搞得楼上楼下的邻居睡不好觉。林博远的爸爸多次找高叔叔协商,请他妥善解决问题。高叔叔却理直气壮地说:“我在自己家里装修是我的权利,你无权干涉!”让学生展开辩论。最终学生理解到权利不是绝对的,而是有界限的。教师要对小学生总结的结果进行相关的补充,并向学生介绍宪法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因此,我们在行使权利的时候,要正确行使权利,不能滥用权利。
之后对学生演一演:如果你是林博远,你会如何处理这件事情?如果沟通无效,高叔叔仍然我行我素,影响到邻居的休息,你们又会怎么做?学生在还原生活场景中和思辨过程中深刻地理解到,如果在行使权利的过程中侵犯了别人的合法权利,就要负相应的法律责任。当然,如果别人在行使权利的时候侵犯了我们的合法权利,我们也应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开展生活实践,提升法治素养
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要学会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从而提高法治素养。教师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结合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内容,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收集近期生活中发生的时事新闻,并在课堂上向学生讲述新闻。针对新闻中受到人们普遍关注的事件,让学生采取问卷调查法,调查人们对新闻的看法。学生在调查的过程中,对热点现象的看法也更为全面。通过生活实践的活动,提高了学生的法治素养。
例如:在学习《安全记心上》这节课时,为了让学生提高安全意识,教师可以在课前利用信息化技术收集关于安全的图片和视频,并在课堂上利用课件的形式播放给学生。生活中存在较多的隐患,交通隐患、火灾隐患、溺水隐患等。此时,教师可以结合社会热点辽宁一高楼发生火灾事件作为切入点,向学生介绍火灾造成的严重后果,不仅威胁生命安全,还会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完成问卷调查的任务,先小组互相讨论调查问卷的内容,设置相关问题。接着学生走出校园,对周边的人群进行火灾问题的采访,通过采访了解当火灾到来时需要做的防护措施,人们对火灾的看法等,完成调查问卷。在采访的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对火灾有了深刻认识,也掌握了相关火灾发生时的防护措施,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教师也要更多的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外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生活知识,以防遇到突发状况,能够更好的保护自己。
结束语: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时,需要立足生活实践,培养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治意识。教师只有将教材内容与生活进行深度融合,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当中来,让小学生做到知行统一,才能让小学生全面掌握道德与法治的知识。因此,教师可以灵活应用生活情境、生活案例、生活问题以及生活实践,全方面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杨艺桦.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混合式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以“安全记心上”第一课时为例[J].现代教学,2021(Z1):132-133.
[2]蒋红斌,宁慧鸿.小学低年级规则教育的内容及其实施——基于对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分析[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21,38(01):1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