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洪涛 廖剑 郑茸
广西医科大学 广西南宁 530000
摘要:进入后扶贫时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内在的需要层次上移,高校学生资助依然肩负育人、扶贫双重职能。高校学生资助应合理转变经济支持与发展型支持的布局,全员协同育人构建大资助体系,精准识别学生的多维需求,唤醒学生成长内驱力;同时,继续发扬脱贫攻坚精神,保持扶贫力度,有序、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关键词:脱贫攻坚、后扶贫时代、发展型支持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广西学生资助研究专项课题(项目编号2020ZJY126)阶段性成果。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宣布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解决绝对贫困以后就进入了相对贫困,我国将开启“后扶贫时代”[ 1]。刘大伟[ 2]的研究表明,教育对相对贫困人口的改善效果明显高于绝对贫困人口。高校学生资助作为教育扶贫的主要形式,肩负着政治任务和育人使命,新形势下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校须做好总结、前瞻研判、系统谋划,以科学思维填好答卷。
一、脱贫攻坚时代高校学生资助的经验与不足
“十三五”期间,高校学生资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验与成就:政策体系更加健全,资助项目、资助面、资助政策均实现了质的跨越;资助经费更加充裕,“十三五”期间累计安排经费2243亿元,年均增长8.7%,惠及大学生3437万人次;精准对象,精准标准,精准发放,精准施策;资助内涵得到丰富,拓展了发展型资助的育人理念。
高校学生资助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政策缺乏灵活性。如政策要求建档立卡学生全覆盖,实际有学生不愿申请或其在校消费表现遭人质疑或家访发现实际经济状况与所享政策身份不符的现象,而这非高校所能干预范畴。二是助困激励性不强。按规定,违反校规校纪受处分的建档立卡学生当年不能享受国家助学金,但该群体学生又必须覆盖,高校只能用学校资金等额补足,这就与资助育人理念产生冲突。三是缺乏大资助理念。如本文的不愿申请资助学生,是内心自卑所致还是确实不需要?如一位经济困难学生脱发严重需要植发,因缺乏资金而出现失眠、食欲下降、自卑、焦虑、抑郁的心理状况,且学习效率受此影响导致学业预警。此时高校学生资助与心理中心、教务的协作育人就很重要。四是缺乏科学的育人评价体系。即重资助过程或具体育人举措,而忽略了育人效果的评价。
二、“后扶贫时代”高校学生资助面临的新形势
(一)从内来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需要层次上移。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从下往上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脱贫攻坚阶段,学生的基本层次需要已得到满足,自然过渡到较高层次的需要。这对高校学生资助今后的工作方向有直接的启发意义。
(二)从外来看,高校学生资助依然肩负育人、扶贫双重职能。一直以来,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既有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职能,还有着帮助贫困家庭高质量、发展性脱贫的重要职能,后扶贫时代,两种职能依然在任。如广西医科大学每年50%左右的学生通过助学贷款上学,他们毕业后一旦不能实现就业,就不能如期改善家庭经济状况,且直接影响他们偿还助学贷款的能力,进而影响家庭脱贫成果的巩固。因此,扶持其心理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发展,助力其高质量就业创业,实现发展性脱贫是根本之举。
三、“后扶贫时代”高校学生资助的变与不变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面对学生成长成才的新期盼,高校学生资助应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合理变化以提供契合时代发展的支持。
(一)布局之变:经济支持与发展型支持需合理布局,建立资助效果评价体系。
高校学生资助作为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坚持育人导向,服务学生成长。
脱贫之前,对于高校而言,不折不扣执行各项资助政策,对经济困难学生尤其是建档立卡等特殊群体学生予以保障型资助是硬性要求,而发展型资助仅是高校学生资助的加分项。脱贫后,随着经济困难学生需要层次的上移,发展型资助应转变为高校学生资助的必选项。高校学生资助应将重心从精准扶贫内容有序过渡到精准扶贫方向,即从扶持谁、扶持多少转向关注扶什么,并对经济支持与学业支持、心理支持、就业支持、成才支持等发展型资助进行合理布局,从粗放式转向内涵式,实现精准帮扶,如广西医科大学基于需要层次理论构建了分层定向式的发展型育人支持体系。后扶贫时代,学生资助科学精准转变、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依据是资助成效如何,方知如何转变,因此,高校应探索建立科学的资助育人效果评价体系,交出出彩的育人成绩单。
(二)角度之变:精准识别学生的多维需求,全员协同育人构建大资助体系。
在“大资助”体系中,政府主导是基础,学校育人是核心,家庭、社会各方参与是关键。政策、政府资金是满足受助学生基本需要层次的坚实基础,而高校也非学生资助部门一家之事。高校学生资助应协同心理中心、教务、就业、后勤等各部门,精准识别学生的多维需求,针对经济困难学生精准提供包括心理、学业、就业、技能成才等多元化资助。高校各部门必须意识到学生作为完整的个体,成才受各方面影响,构建大资助体系形成高校全员协同育人的管理格局是服务学生和高校学生资助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家庭对于学生的支持系统重要性不言而明,社会如企业等在学生就业环节响应政府政策亦是普惠性的。
(三)方式之变:外援式扶贫转为内生式扶贫,唤醒学生成长内驱力是关键。
在帮扶过程中,教育者要增强授人以渔的意识,引导学生从被动到主动,不能使其养成“等、靠、要”的消极思想。如勤工助学作为有偿资助的一种形式就大有可为。不少高校都将勤工助学岗“分岗到户”或优先将岗位分配给还未获得助学金的同学,以保障困难学生全覆盖。殊不知,这样既无法调动学生的成长内驱力,甚至还有学生产生“羡慕比自己贫困的同学能直接获得国家助学金,而自己还需要辛苦上岗获取相应资助”的想法。因此,勤工助学应丰富其育人内涵,如开发锤炼技能的岗位,增加面试、竞聘、奖优等方式调动学生内驱力,而非将经济困难作为获得岗位的唯一标准。此外,学生对于经过自己努力获得的岗位会更加珍惜,让学生自食其力的同时,提升相关技能。总之,高校应积将育人过程巧妙融入“奖助贷勤补减免偿”各环节,唤醒学生成长内驱力,将外援式扶贫转为内生式扶贫,并主动将这种精准面貌传递给家人。
(四)不变其一:资助政策、受助群体、资助力度均要保持稳定。“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总书记强调“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骄傲自满、松劲歇脚,必须乘势而上、再接再厉、接续奋斗。”[ 3]后扶贫时代既是巩固脱贫成果也是高校学生资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阶段。资助政策、受助群体要在保持稳定,中央、地方、高校自身资金要持续供应,建立动态跟踪、脱贫监测机制,防止学生家庭因学返贫、学生因贫辍发展。
(五)不变其二:脱贫攻坚精神不能变,有序、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高校应在受助学生群体中大力宣扬脱贫攻坚精神及脱贫攻坚战蕴含的重大历史意义,对学生行感恩、励志教育,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其次,向学生宣传、解读大学生村官、全科医生、乡村教师等各类高校毕业生基层服务项目,引导鼓励学生返乡实践、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在后扶贫时代,“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依然是激发高校学生资助乘风破浪、阔步前行、披坚执锐、勇立新功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周彩云,教育经济评论,“后扶贫时代”高校学生资助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2020年第6期108-114.
[2]刘大伟,教育研究,教育改善贫困的证据:基于微观社会调查的实证分析,2020年第4期115-124。
[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2月25日。
作者简介:蒋洪涛(1986-),女,汉族,广西全州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学生资助与心理教育工作;廖剑(1981-),男,汉族,广西北流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