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途径与方法 张秋红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5月1期   作者:张秋红
[导读]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华夏人民数千年来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就是传统文化,远古时代的先民们所流传下来的道德规范也是通过传统文化表现出来的。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有着积极意义,有利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本文从多个方面提出了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途径与方法。

张秋红   利川市民族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湖北  恩施  445400
【摘要】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华夏人民数千年来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就是传统文化,远古时代的先民们所流传下来的道德规范也是通过传统文化表现出来的。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有着积极意义,有利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本文从多个方面提出了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中语文;渗透路径;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1)05-184-01

        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使高中语文教材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知识和内涵得到充分的表达和理解,为学生所接受。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一、基于文言文角度,了解传统文化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所教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教材,引导学生理解传统文化。我国高中语文教材,尤其是文言文教学中,体现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
        如教师通过对《阿房宫赋》的教学,使学生不仅能够背诵出“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等名句,还要让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那段战火纷飞的历史,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了解杜牧借秦朝二世而亡的悲剧,告诫唐朝统治者,如果“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那么“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又如,在《离骚》的教学过程中,通过“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让学生了解作者屈原对饱经风霜、多灾多难的广大劳动人民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对当时的封建统治阶级作出严厉的批判,通过对“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的研究,帮助学生理解屈原对美好修养的追求和以美治国的理想,从而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认同感。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背诵文章,翻译文章,而且还要求学生理解文中体现的民族精神和祖先对理想的追求,使传统文化能够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更好地为学生所接受。
        二、创设情境,渗透传统文化
        现代学生的世界观将与几千年前的传统文化有所不同。教师需要做的是肯定这种差异的价值,关注学生的自我反思。通过创设情境,将传统文化渗透到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王宁先生举例说,要想建立一个适合学生的真实情况,把学生的汉语活动组织好,比大力宣传和灌输要困难得多。
        譬如,在《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黛玉看作导游的身份,学生作为“游客”跟随黛玉“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教师通过这篇文章,引领学生了解祖先对美的看法,见证古人对美的追求,感受青春的美,体会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中西方都重视“切己”程度,只有当教师作为情境的创造者,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才有可能让学生对文本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产生同理心,并继而在更高层次上予以引领。



        三、加强语文阅读教学,品味传统文化
        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阅读是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可以通过挖掘阅读教学中传统内容,使学生掌握传统文化的有关知识。“结合作品相关内容,对人物形象、思想内涵、艺术特色或表现手法的理解和分析”。
        如,在阅读《苏武传》中苏武在最艰难的时期仍“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这就告诉学生爱国情怀是苏武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又如,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颇这位战国名将,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能够“肉袒负荆”请罪,这对一个武将来说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而蔺相如面对廉颇一次又一次的羞辱能够做到“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高尚品质也是让人钦佩。教师通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进入古人的精神世界,品味传统文化。教师在将传统文化渗透到高中语文的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有着审美的愉悦的体验。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中的渗透将会在广大高中生的人生图纸上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四、读与写相结合,让学生进入文章的意境
        古语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证的是思和学的关系。同样,读与写是不可分割的两个过程,只读书而不写作就会变得很茫然,只写作而不读书自身的知识就会越来越贫乏。在传统文化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应该利用好每一篇文章,读写相结合,让学生进入到作品的意境当中,让学生在掌握意象的基础上进入文章的意境,让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真实发生。
        意境不尽同于意象,其特点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例如在学习《滕王阁序》这篇文章中,文中优美的句子特别多,像“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等,这些句子学生一定要边读边写,在读与写的过程中进到美的意境当中,这也是陶冶学生情操的必要步骤。
        五、丰富学习内容,拓宽学生视野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祖先留给后人宝贵的财富。文化传承,需要学生大量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只有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才能更好的应用。因此,丰富学生的学习能容,拓宽学生的视野,就显得十分必要。如《道德经》、《庄子》、《资治通鉴》、《心经》等,很多都是课本没有涉及到的内容,老师可以为学生把这些好的书籍整理过来,告诉学生,让他们在课外的时间去学习和诵读。在课堂上老师要专门抽出来一定的时间和学生进行交流探讨,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对学生独到见解之处应该予以肯定和支持。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增强学生“读”的能力,还有助于学生对古诗文理解能力的提升。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在将传统文化渗透到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能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创设情境让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真实发生。通过反复诵读掌握其中的意象;读写相结合,进入到作品的意境当中;丰富学生的学习能容,拓宽学生的视野并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写作,以做到传承和创新。
参考文献
[1]胡凌.论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语文教学通讯,2017(1):59.
[2]朱永金.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49):46.
[3]张妍,林峥,王蕊,等.语文学科“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表现与教学建议[J].考试研究,2018(6):3-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