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性探究 文培清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5月1期   作者:文培清
[导读] 小学生正处于道德观念以及价值观念等人生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可塑性较强,加强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对于其健康成长和长远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文培清   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站塘中心小学  342616
【摘要】小学生正处于道德观念以及价值观念等人生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可塑性较强,加强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对于其健康成长和长远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 德育教育 有效性探究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1)05-154-01

        引言
        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进步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但同时也带来极大的挑战。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很多家庭都富裕了起来,而很多小学生又是独生子女,富裕起来的父母,对他们的儿子或女儿有求必应,非常的溺爱。这给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带了一些问题,而这些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教学质量。本文从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的实际出发,探究了如何才能有效提升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性问题。
        一、强化小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在小学德育教育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多会按照传统的计划和流程开展教学。但是,德育计划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订,如果教师不结合实际情况就会产生很多问题。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也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德育教育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此同时,教师也应多关注学生、了解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以生为本,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若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疑问,教师需要帮助其找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站在学生角度去思考问题
        二、改变德育教育模式实施德育教育
        小学德育教育的模式往往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这样的说教模式生硬无聊,很多学生看似在听,其实心已经飞到教室外,这样的模式不能提高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容易使学生失去对德育教育的兴趣,使他们认为德育教育就是老师说我们听,老师说完了我们一听完了,就没有后续的事情了。为了激发学生参与德育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就需要改变德育教育的模式,使学生产生兴趣,提升激情。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德育教育活动,例如微课上德育课,微课可以把德育教育的内容用动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看,而动画是小学生非常喜欢的模式,只要有动画片看,学生是非常喜欢的。德育老师就可以把德育教育的内容贯穿于微课中,通过动画的形式开展德育教育工作。为了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德育课教学的需要,自己制作相关教学的微课,或者去互联网上搜索相关的教学微课,还可以下载相关的微课,根据自我的教学需要进行改编或创新。
        三、联系生活,丰富德育内容
        道德存在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的方方面面,不会有脱离生活实际的道德存在。小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念与道德观念初步建立的关键时期,其道德品质的培养和形成都是源于学生们对生活的体验、思考与感悟。


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说,只有源于其实际生活的德育教育活动才能够引起他们内心深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以及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认知和道德体验。因此,在开展相关的德育教育活动的时候,必须以回归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和道德实践为基础,尝试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中去选择具有德育教育意义的相关内容。并且要充分利用社会生活中与小学生息息相关的一些生活事件、社会事件以及价值冲突和道德问题等激发学生的道德需求。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在德育学习中的主体性,让学生从一些实际的日常小事中体验到作为德育活动主体的尊严感和幸福感,从而促进小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而且,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联系学生实际生活来开展德育教育还能够有效丰富原本过于单一化的小学德育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四、通过实践活动实施德育教育
        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具有实践性,仅靠理论说教是无法有效得到德育教育的目标的。例如,在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可先给他们讲授一些爱国的理论知识,当学生对爱国主义有了一些感性认识后,可以带领他们去参观革命历史博物馆。在历史博物馆中可请博物馆内的讲解人员,给学生讲解博物馆中的一些重要的物品,让学生知道这些物品的来历,比如在抗日战争时期用过的水壶、红缨枪等物品,经过讲解学生就会对这些物品有更深入的了解,就可以把这些物品和真实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让他们去了解现代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去了解革命先烈为了打败日本侵略者宁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无怨无悔,进而使学生的心底产生油然而生的敬意。这样学生对爱国主义的认识就从感性上升到了理性,德育教育的作用才能真正实现。
        五、开展多元化的教学评价
        在实际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让学生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自我反思,认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在开展德育评价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将这一权力交给学生,改变传统单一的评价方式。比如,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最近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总结,说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措施。在完成自我评价后,教师也需要引导学生进行相互点评,让每位学生说出班里哪位学生表现最好、好在哪里。最后,教师需要将自评与互评结合起来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评价,不断完善评价体系,让评价内容更为合理、客观,让学生都能对自己有明确的认知,养成善于反思的好习惯,以此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推动小学德育教学工作的更好开展。
        结束语
        总之,提高小学德育课有效性的教学模式有很多,需要在具体的德育教育活动中根据具体的教育内容,积极更新德育教学理念,采用新的德育教学模式,特别是要把德育教育与信息技术真正的联系起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以激发起他们参与德育教育活动的热情,提升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谢生国.新时代下小学德育教育有效性的思考[J].知识文库,2020(09):68-69.
[2]郭莹琳.如何保证小学阶段德育教育的有效性[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3):142.
[3]傅一明.小学德育教育有效性的探究[J].试题与研究,2019(15):1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