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5月1期   作者:余浩
[导读]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当中,教师要将核心素养导入课堂中,逐渐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而转变教学方式,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这样一种思路下,小学语文课堂面临着空间的扩展和内容的延伸,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突破和挑战。

余浩   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马渡关镇庆云中心校  636158
【摘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当中,教师要将核心素养导入课堂中,逐渐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而转变教学方式,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这样一种思路下,小学语文课堂面临着空间的扩展和内容的延伸,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突破和挑战。
【关键词】核心素养导向下 小学语文课堂 教学策略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1)05-155-01

        引言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小学语文的“教”,应转变教学形态,在新的教学视域中,搭建开放式教学空间,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发展创设有力条件。核心素养作为新时期教育教学的核心要素,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着力于学生语文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教学环境之下,实现教与学的有效构建。因此,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对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应从教与学两个维度出发,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构建情景空间,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
        一、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首先,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沟通能力。根据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小学语文教学,应当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提高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等。小学生正处于心智发育的高峰阶段,他们擅长模仿,且吸收知识的能力特别强,小学语文教师可引导学生相互沟通交流,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充分尊重和理解同学、老师以及家长的想法,增强沟通的效率,从而与生活中接触的人建立良好的交际关系,也能够达到让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目标。其次,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能够助力素质教育。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基础教育,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开展教学,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促进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是针对性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道德意识以及学习能力等,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塑造,也进一步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发展。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一)提升语言能力
        语言具有明显的交流作用和价值,语文教学对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大有裨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讨小组交流,以此来体现语文教学的针对性。其中真实生活情境的创设取得的效果较为明显,能够帮助学生结合已有知识联系生活实际,主动感知语文知识,提升个人的语言应用能力及感知能力。


文化教学的难度偏高,生活场景的创设能够还原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逻辑思维框架,在身临其境的感知过程中主动分析生活情境,提高个人的语言应用能力。这种创造性的教学策略能够优化整个教学环节,坚持学生的中心地位,提升学生的知识感受能力以及分析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
        语文作为人文科学学科,肩负着培养学生情趣审美,提高社会鉴赏力的责任,语文课文的选择也会兼顾文章的语言的优美性以及内容的美好性。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注重语文作为一门语言的工具性,在教学上花了大量时间学习字词、句子、修辞手法这些考试考核的内容,而忽略了语文的人文情趣和审美价值。小学新课程标准也提出了将语文作为人文学科,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要求,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将审美情趣的培养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很多诗词非常优秀且具有意境,像是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句中的景色描写非常动人,安静祥和的场景也让人身心放松,仿佛置身其中,学生在理解了整首诗句的内涵后,也会形成对于美的认识,在将来写作时,也会创造性地运用过去所学的内容,提升文章的美感。
        (三)丰富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
        课堂教学要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培养,这个培养过程往往是在课堂阅读的过程中有所体现的,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自主学习活动,强化阅读思维,强调从形象思维慢慢过度到抽象思维,最终促成阅读素养的全面提升。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积极为学生营造思考环境,特别是在古诗文教学的过程中,如果缺乏这样的环境,学生很难理解古诗文当中的韵味,感受不到作者赋予文字当中的真情实感和家国情怀,这意味着教师在进行此部分教学时,要将背景解读置于重要的位置,这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才会有所提升。比如,在学习到《去年的树》这篇课文时,一棵树的形象浮现在学生的脑海中,作者还在文章当中表达了这样一种主题:树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要保护树木,相当于爱护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保护我们所能拥有的生活。为了达到更为理想的传播效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表演情景剧,并在表演的过程中传达个人的情感和观念,对原有的课文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和丰富。
        结束语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全面理解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方向,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懂得和学生对话、交流,更好地了解学生在知识、成长以及核心素养提升方面的需求,让他们能够爱上语文、有所成长,不断进步。当然,这种教学方式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实践,本质上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育工作者有一定的耐心,也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分析方法,互相交流,以便为后续的教学过程做出更好的指导。
参考文献
[1]汪荣.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探究[J].读写算,2020(32):134+136.
[2]张强.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11):15.
[3]郭峰.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0(85):25-2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