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音乐韵律活动组织方法与策略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1年2月   作者:杨晓明
[导读] 幼儿园韵律活动是音乐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是幼儿运用肢体动作对乐曲内容、自身内在情绪的表达和表现。在幼儿园中,韵律活动更加注重促进幼儿身体动作的协调性、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力以及创造力等方面的发展。

四川广元市利州区宝轮幼儿园 杨晓明   628003

【内容摘要】 幼儿园韵律活动是音乐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是幼儿运用肢体动作对乐曲内容、自身内在情绪的表达和表现。在幼儿园中,韵律活动更加注重促进幼儿身体动作的协调性、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力以及创造力等方面的发展。本文主要针对幼儿园韵律活动现状进行分析,据此,提出了针对幼儿园和教师开展韵律活动的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 音乐韵律活动 组织 方法与策略
        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素质教育全面实施,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幼儿园音乐韵律活动作为一种丰富多彩而富有魅力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其生活形象,感染力强的特点,深受孩子的喜欢。《指南》中指出:“艺术活动是幼儿精神生命活动的表现、是幼儿感性地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表达对世界的认识的另一种“语言”、具有促进幼儿向善于益智等价值。”韵律活动是幼儿园音乐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指伴随音乐进行并与音乐相协调的身体动作表现活动。其发展价值不容小觑。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加上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规律认识不足,依然有一些韵律活动组织误区。
        一.幼儿园音乐韵律活动现状。
        一是韵律活动组织教学过程上重结果轻过程。教师片面追求韵律活动的动作,一味要求幼儿进行枯燥的训练,忽视幼儿自身特定的生活经验、愿望与情趣。轻视幼儿韵律活动体验过程,强调韵律活动学习结果。这种强化动作技巧的训练,完全忽视幼儿兴趣的所在,是不利于幼儿身心发展的。
        二是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多灌输少探索。而在传统的教学中,韵律活动开展是处在以“动作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只停留在韵律活动的表面形式上,幼儿只是靠单纯的模仿,无法唤起幼儿的已知经验,没有把音乐教育本质特点和符合幼儿身心特点有机的、完美的结合起来。
        三是教学形式上高控制弱自主。教师过多以成人的角度审视幼儿韵律活动设计动作。活动中忽视幼儿的主动参与,忽视了幼儿自主的感知与情感体验,忽略了激发幼儿的想像力、创造力和主动探索的欲望。只是强调教师的示范与幼儿模仿。幼儿学习一遍又一遍地模仿教师的动作,把幼儿对审美对象的体验、想象与表现等同于科学事实的准确呈现,忽略幼儿的艺术个性和艺术创造能力的培养,让幼儿变成了“缪斯天性意义上的残疾人。”
        如何定位韵律活动,使得幼儿韵律活动以幼儿发展为本,让教师注重活动的过程,强调幼儿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幼儿艺术教育向积极有序、全方位的、健康的方向发展的角度出发呢?随着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引进,幼儿的主体位置和主动性的学习放在了教学活动的前提。让韵律活动组织实施配合整体生活经验的学习,来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幼儿感受美、理解美的能力。通过教师对韵律活动多样式的组织,让幼儿获得更多的自我表现的机会,以积极的的心态投入到活动中,以正面欢愉的情感体验,享受在韵律活动过程的快乐。
        二.音乐韵律活动组织方法与策略。
        (一)音乐韵律活动组织从音乐突破。



        柏拉图曾经说过:“音乐教育是所有教育中最有效形式。”组织音乐韵律活动可以从了解音乐的特色入手找到音乐的关键因素。从音乐的某一要素入手,如:声势节奏、特殊音色等;或者从音乐的某一局部入手,如:此音乐创作作者的动机?此音乐的乐句有哪些特色?等;还可以从音乐伴随的画面入手,如:音乐画面、配乐的美术作品、动画片等。以中班音乐韵律活动《打字机》为例。本乐曲选材美国近代作品家安德森于1950年创作的一首管弦乐作品,是一首欢快活泼、诙谐有趣的主体音乐。中班幼儿对于打字机的声音和动作并不陌生,但对换行的“叮”声音和动作没有直接经验。如何让幼儿感知到换行的铃声“叮”,并能在“叮”时及时作出动作,是本活动需攻克的难点。播放第一遍音乐让幼儿跟着音乐听到音乐中“叮”声音时,自己做叠手背动作。播放第二遍音乐两个小朋友一组,让幼儿跟着音乐听到音乐中“叮”声音时,相互做叠手背动作。通过观看视频《打字机》观察视频里“叮”的动作并进行提炼模仿学习。播放第三遍音乐让幼儿跟着音乐听到音乐中“叮”声音时,小朋友相互配合模仿视频里“叮”的扭胯动作。此活动,从音乐突破,找到音乐中的某一要素“叮”的声音,让音乐律活动组织简单又有趣。
        (二)音乐韵律活动组织从队形突破。
        在韵律活动中,队形学习是发展幼儿空间概念和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渠道。从基础队形学习切入的教学设计,能够迅速帮助幼儿了解韵律活动的整体“骨骼”和“轮廓”。幼儿园常用的队形双圆,有两种站位方式。一是面向圆心。即正面朝向圈内,幼儿与幼儿之间呈面对面的空间状态。即“面向圆心”状态下,宜做向上、下、前、后的上肢体运动或者前进、后退的动作。二是面上圆上。即所有人顺时针或逆时针朝向前方另一个人的后脑。即“面向圆上”状态下,宜做向圆里、圈外方向的上肢运动,即以个人为中心,左右方向的动作。大班集体韵律活动《新年森林舞会》,在体验过程中,幼儿会出现动作快慢不一致导致的交换队友混乱现象。对于大班幼儿来说,除了出现动作快慢不一致的现象外,还容易出现左右方向混淆、错位、漏位等现象。教师通过趣味口令让幼儿学习队形变换。在原地交换位置时,教师可以语言引导:“向前走、向后走、转一圈”。在向右交换位置时,教师语言引导为:“向前走、向后走、向右转圈”。从队形开始策略,其主要目的是将活动中有队形变化的难点内容前置。设计步骤可总结为:设计队形图、分析交换位置动作、设计趣味口令。选择此策略的韵律活动通常基本动作都比较简单,难度也不应太高,以便幼儿能够集中精力于空间变化和人际交往。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教师应该创造机会和条件,支持幼儿自发的表现和创造,并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如何诱导孩子去“感受”美的动作,鼓励孩子表现,创造美的动作。教师是关键。教师应帮助幼儿在“享受”的境界中习得知识。艺术教育的形式是多样化的,无论何种形式的艺术教育,都是为了学会另外一种方式将自己内心展现给这个世界,用另外一种方式在这个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并与这个世界沟通。
参考文献:
[1]任雅莉. 少儿舞蹈的素质教育功能[J].陕西教育.2000-10.
[2]江苏电子音像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韵律活动2》[J].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01
[3]许卓娅.韵律活动[J].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0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