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唯美主义的重新审视和再定义——以济慈、雪莱诗歌为例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1年1月   作者:赵春晨
[导读] 通常意义上,我们认为唯美主义就是要追求一种绝对的美,提倡“为艺术而艺术”,强调一种超脱和出离于现实、脱离情感、思想、道德、意志和价值观的技巧美。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市海淀区   赵春晨  100872

【摘要】:通常意义上,我们认为唯美主义就是要追求一种绝对的美,提倡“为艺术而艺术”,强调一种超脱和出离于现实、脱离情感、思想、道德、意志和价值观的技巧美。但实际上,如果我们重新来审视这些唯美主义代表派人物的作品和思想时,就会发现,唯美主义实际上是一种糅合了技巧美与现实层面上道德、情志等的思想,唯美主义无法真的做到像传统定义观念上所想象的那样出离于现实,而是紧紧依托于现实,尤其是紧紧依托于现实中人的情志、思想和道德价值观。本文将通过论证分析唯美主义代表派人物的作品和思想,带领读者重新审视唯美主义这一文学理念。
【关键词】:唯美主义、为艺术而艺术、现实、情志、消极感受力
        通常意义上,我们认为唯美主义就是要追求一种绝对的美,提倡“为艺术而艺术”,强调一种超脱和出离于现实、脱离情感、思想、道德、意志和价值观的技巧美。但实际上,如果我们重新来审视这些唯美主义代表派人物的作品和思想时,就会发现,唯美主义实际上是一种糅合了技巧美与现实层面上道德、情志等的思想,唯美主义无法真的做到像传统定义观念上所想象的那样出离于现实,而是紧紧依托于现实,尤其是紧紧依托于现实中人的情志、思想和道德价值观。
        一、传统意义定义下的唯美主义
        唯美主义运动是于19世纪后期出现在英国艺术和文学领域中的一场组织松散的运动。 唯美主义是对功利主义的抗争,功利主义强调文学艺术的价值在于通过影响人们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从而改变其行为方式,因此这些作品充斥着政治、经济和道德的内涵,而唯美主义强调艺术的价值在于它本身,唯美主义者反对任何以艺术形式实现的各种物质目的,他们认为这是丑恶的根源。唯美的意思是追求绝对的美,提倡“为艺术而艺术”,强调超然于生活的纯粹美,是指以艺术的形式美作为绝对美的一种艺术主张[ 牛璟祎.《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王尔德对唯美主义的追求[J].文学教育(上),2018,(09):58-59.
        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传统意义上的唯美主义,强调一种脱离现实、情感、思想、道德、意志、价值观的技巧美。
        古今中外的每一位诗人似乎都是力求达到一种美的境界。追溯至古代的中国,白居易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一句,生动形象地描画出一副霭霭寒冬夜里的图景:烈烈燃烧着一炉旺旺的炉火,和表层荡漾漂浮着些许酒渣的新酿米酒,极尽人间烟火气之美。杜耒的一句“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意境之美也是如此。
        观之西方,济慈、雪莱是唯美主义派代表诗人,其作品中体现出浓厚的唯美主义诗学思想,本文第二子目中会进行详细分析。另外,唯美主义的另一个重要代表是奥斯卡·王尔德,他是唯美主义创作的实践者,又是唯美主义理论的倡导者。就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上说,王尔德认为,艺术应该超脱现实,游离人生。“现实的事件都是艺术之敌。一切艺术的坏处都是从实感产生。自然就是明白,明白就不是艺术。”一切拙劣的艺术都是从复归自然的描写和客观地描述人生而产生的。因此,认为凡是“回到生活和自然”的艺术都是坏的,艺术越远离现实、超脱现实越妙。唯一美的事物,就是与我们无关的事物。对于艺术对生活的作用,王尔德认为,不是艺术再现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 唯美主义.百度词条.]。
        二、济慈、雪莱诗歌中的唯美主义
        济慈和雪莱都是唯美主义派代表诗人,其作品中体现出浓厚的唯美主义诗学思想。



        济慈在《希腊古瓮颂》一诗中,以精妙的比喻和恢弘的想象力营造出无与伦比的瑰丽的美:“田园的史家”“铺叙一个如花般的比诗还瑰丽的故事”等句,诗人在诗中融入古老的神话传说,与自然之美交融,以瑰丽的语言塑造出一种动人心魄的、穿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美。其所言“美即是真,真即是美”,重新强化了诗人对于美的追求。徐志摩在《读雪莱诗后》中评价其说,“我实在够不上读他,因为太浓厚伟大了。他的小诗,很轻灵,很微妙,很真挚,很美丽,读的时候,心灵真是颤动起来,犹如看一块纯洁的水晶,真是内外通灵。”马修·阿诺德也如此形容这位诗人,“美丽而不切实际的安琪儿,枉然在空中拍着他闪烁的银色的翅膀。”济慈所提倡的一个重要美学理念——“消极感受力”,意在追求美感而排除自我,其最终目标是“对美的感觉压倒了一切其他的考虑”[ 史悦.浅析济慈的消极能力说[J].文学教育(下),2016,(12):62-63.
        机构: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从中我们也能够体察出,诗人对于美的追求。
        三、对唯美主义的重新审视和再定义
        通常意义上,我们认为唯美主义就是要追求一种绝对的美,提倡“为艺术而艺术”,强调一种超脱和出离于现实、脱离情感、思想、道德、意志和价值观的技巧美。但实际上,如果我们重新来审视这些唯美主义代表派人物的作品和思想时,就会发现,唯美主义实际上是一种糅合了技巧美与现实层面上道德、情志等的思想,唯美主义无法真的做到像传统定义观念上所想象的那样出离于现实,而是紧紧依托于现实,尤其是紧紧依托于现实中人的情志、思想和道德价值观。
        在济慈《希腊古瓮颂》一诗中,诗人运用大量繁复的意象创造出一种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恢弘的美。但实际上,诗人加诸于这一“美的外壳”之上的是人类的悲欢情态。这一种美也绝对不是像唯美主义传统定义观念中所认为的完全超脱和出离于现实,而是恰恰相反,其依托于现实——依托于现实中自然世界的物象、依托于现实中人类的悲欢情态。比如,诗人所描述的“在舞乐前,多热烈的追求!少女怎样地逃躲!怎样的风笛和鼓谣!怎样的狂喜!”一句,就是在描述求爱的少年之情志和被追求的少女的情态。纵观全诗,被追求的少女、求而不得的少年、无法孕育果实的树木、听不见的风笛等,这些都是在描摹人类复杂纠葛的悲欢离愁。另外,作为唯美主义运动的先驱,济慈曾说,“美的东西就是永久的欢乐。”这句话中,美的最终指向还是归于人类情志之一——欢乐,也体现出其所倡导的唯美主义的内核:现实中人的情志、思想和道德价值观,而绝非仅仅是简单的出离于现实的形式和机械美。
        事实上,世俗中人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我们往往爱把所有东西分割成两个对立的群体,将其按照一定特征分析归类,永远觉得非此即彼,非黑即白,不能容忍灰色地带的存在。可是世间万物哪有如许简单? 在定义唯美主义这一文学理念时,我们不应该将现实与大美分割开来,而是以一种包容的眼光去审视它,唯美主义既可以融入大美至其中,同时也不会将现实世界中的道德目的、以及人类的情感、思想、道德、意志和价值观排除在外,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唯美主义。
参考文献:
【1】牛璟祎.《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王尔德对唯美主义的追求[J].文学教育(上),2018,(09):58-59.
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2】史悦.浅析济慈的消极能力说[J].文学教育(下),2016,(12):62-63.
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
【3】张剑,赵东,王文丽.《英美诗歌选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2018.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