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生活情境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1年2月   作者:姜昊
[导读] 所谓的情境教学,具体而言指的是教育工作者将教学内容置于某些场景情境中进行具体教学,这些场景情境或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或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或接近学生生活,因而更加便于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进而具有明显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欢迎。

天津市河西区教师发展中心   姜昊     300202

摘要:所谓的情境教学,具体而言指的是教育工作者将教学内容置于某些场景情境中进行具体教学,这些场景情境或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或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或接近学生生活,因而更加便于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进而具有明显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欢迎。数学学科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对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相对更高,与学生存在有一定的距离感,因而具有一定的学习与教育难度。数学来源于生活,如何借助生活化情境教学,拉近数学学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方便学生接受、理解并掌握复杂而抽象的数学理论知识,是改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数学能力与素养的关键。
关键词:生活情境;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引言
        生活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熟悉的一些生活问题或者事例来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和有效教育,以此来增强学生对于相关数学知识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升学生数学素养,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最终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相比较于其他方法,这种方法更符合学生自身认知需求和发展规律,效果也相对较好。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数学学习思考
        纵观数学课程标准,无论是对教师提出的教学要求,还是对学生提出的学习要求,归结起来,都是要求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在体验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借由自身的思考,由数学现象把握数学知识,建构数学结论,获取有价值的数学知识,同时锻炼数学思维能力。此外,核心素养培养要求也将数学思维作为一个维度。由此可以窥探到,在数学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培养思维能力是多么重要。教师在课堂上,机械的灌输知识,是难以使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基于此,在组织初中数学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创设适宜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思考,离不开问题。问题可以说是学生主动思考的助推力,而且,在问题的作用下,学生会由浅入深地进行思考。所以,在组织初中数学教学的时候,我会在教研中详细地分析教学内容,从基础内容中挖掘出探究性的数学问题,并将这些问题,置于具体的教学场景中,使学生通过体验场景,对一个个问题进行思考。
        以“平移”为例,在组织课堂教学的时候,为了使学生发现平移的特点,总结出平移的概念,很多老师创设了多样情境,并在每一个情境中提出不同的问题。具体地,动手体验活动情境中,有的老师利用实物展示的方式,为学生呈现了一些蕴含着平移现象的图片,向学生提出问题:“观察这些实物,你们能发现,这些图形有何共同点呢?”“如果将其中的一张图片折叠起来,你能不能画出其他的部分呢?”在这些问题的驱动下,学生开始细心地观察图形,透过图形发现特点。在学生自主观察之后,教师鼓励他们走进小组中,就自己观察到的现象,与小组成员互动交流。经过所有学生的交流,他们初步地达成了如此共识:“这些图形都是沿着一条直线运动的,在运动的过程中,可以延伸出其他的完全一样的图形。”如此任务的呈现,相当于将探究平移的权利还给了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会边动手,边动脑,通过对数学现象的思考,真正地掌握平移的特点。


如此教学,不仅使学生在体验不同情境的过程中,高度地集中注意力,还可以使学生通过具体场景,思考、解决一个个问题,实现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锻炼数学思维能力。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从心理学方面分析,生活作为学生最熟悉的场景,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的探索欲望。因此,在生活化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拉近学生与学科之间距离的同时,也激发学生更多对新知识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的所在,并利用数学知识加以解决,从而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学“认识三角形”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常见情景,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为什么木工师傅在制作窗框的时候,都会在对角的位置钉一根木条呢?为什么衣架要设计成一个三角的形状?为什么相机支架只有三条腿?等等,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对三角形的性质进行分析和思考,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效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理解与认知。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伸缩门、消防云梯、折叠椅等案例,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感受四边形的不稳定性,来进一步加深对三角形稳定性的理解与认知,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体验和学习。
        三、创建直观情境,增强学生学习自信
        有不少学生认为数学是一门难度极高的学科,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不够自信,学习数学知识的态度比较消极。基于此,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可通过在课堂实践活动当中创建直观情境,使学生以积极的兴趣、活跃的思维以及极强的学习自信参与到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当中,以求通过恰当的指导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例如,我曾在引导学生学习《三视图》这一节课时,首先借助多媒体技术播放了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以古诗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一句导入新课内容。然后,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经历由实物抽象出几何体的过程,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了学生判断简单物体的三视图的能力。最后,我在课堂结束之际帮助学生整理学习内容,安排学生之间交流在直观情境下学习数学知识的感受。这样,通过直观情境的创建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使学生在这节课的学习中得到了空间想象能力的提升,从而充分深化了学生对本节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生活情境构建的方式科学正确地运用到数学教学以及学生培养中,对于学生掌握数学技能与知识,促进学生能力和思想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当代教师一定要科学研究和有效论证,在科学认知生活情境指导理念以及运用方法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和矫正自己的思路和方法,从而在有效增强自身应用效果的基础上,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具备优质素养的高级尖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郑飞雁.核心素养视角下生活情境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20(06):14.
[2]刘建松.生活情境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少年,2019(13):239.
[3]陈树彬.生活情境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探讨[J].读写算,2018(31):17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