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国学经典 给力中职思政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21年9月   作者:杨斌旺 滕艳明
[导读] “建国君民,教育为先”,学校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的地方,应该成为教育学生怎样做人做事的地方。文化教育实质上应该是德之教育,而祖辈给我们留下的灿烂古文化就是德之根。

浙江省衢州理工学校    杨斌旺   滕艳明

       “建国君民,教育为先”,学校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的地方,应该成为教育学生怎样做人做事的地方。文化教育实质上应该是德之教育,而祖辈给我们留下的灿烂古文化就是德之根。“洗涤心灵,彰显灵德”的国学正是解决做人做事的思想武器!
        一、国学经典   精神利器
        教育先师孔子所谓学,只是教人养成人格。孔子所欲成就的理想人格,要求集真善美于一身。学生教育活动就应成为修德育智求美之事。传统典籍中的千古美文和警句范文涵盖的内容丰富多彩,选择具有实用的立身处世的道理、伦理道德的教化、人格培养的要求的经典,如选择《道德经》、《大学》、《中庸》、《学记》、《告子》、《论语》、《菜根潭》中的有关章节以及包含中华传统美德的诗赋,把原文、译注都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诵读中学习、理解、自省。由此来看,国学经典及诗赋能发挥道德教化作用,避免了空洞的说教,能够激活学生自主发展意识,是教育过程顺利进行的基础,我们思想教育工作就应该把国学作为学生修德育智的标本。
        二、思政实效  重在力行
        (一)言传身教  动之以情
        国学教育,重点在学生,关键在教师。作为德育工作者理应走在活动的前列,德育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者的真诚——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真诚只有用真诚来唤起,信念只能靠信念来铸造。” 我坚持在班级与学生天天共读,确保每天诵读时间不少于20分钟,在经典诵读面前不做门外汉,不做旁观者,以期有效地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和文化修养。教师在学生面前不仅要读好经典,还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力行经典,做好学生的榜样,树立教师的威信,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应严谨治学,为人师表,时时牢记德高为师,行为世范,时时严谨,包括老师在办公室里边表现出来的一言一行。一些教师的办公室行为是非规范的,举个例子:我亲眼目睹一个老师坐在办公室里一边上网QQ,一边跟其他老师聊天,另外一边角落里站着两个孩子。这位老师一心三用,一边QQ,一边与人聊天,一边教育学生背《三字经》。我想,经过了这一幕这两个孩子一辈子都不会相信《三字经》里的“教之道,贵以专”,更不会相信教师是道德的楷模。“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当教师自己都不能做到的决不要求学生去做。身教重与言教,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要先力行。



        (二)读经诵典,晓之以理
        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和德育故事的耳濡目染的铺陈,许多学生对国学经典不再陌生,对国学的感性认识激发了学生接受经典德育的渴求,教师应抓住有利时机,坚持开展 “读经诵典”活动,让经典融于日常生活之中,书香的校园,古韵缭绕,书声琅琅。中华文化典籍中灵巧的修辞、铿锵的声韵、优美的辞章,在开发学生智慧的同时也能陶冶完美人格。学生在晨光暮霭中主动接受熏陶,让读经诵典成为一种习惯。通过“诵读-熟记-理解-提升”的过程,能使优美典雅的诗句象清泉滋润学生心田,在潜移默化中开掘智慧、洞启德性。如我校结合高考必考篇目和语文教学,以班为单位开展诗词曲赋的经典诵读活动,每周安排二个早读时间集体咏诵古诗文名篇名段,通过诵读,积累典籍中优美的辞章和精彩范文;学校广播站每天两个时段播出经典名篇和配乐诗朗诵,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优雅的诵读场;每学年举办一次“诵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大型古诗文吟诵比赛。这些诵读活动使典籍的启迪入心入脑,为夯实学生道德基础创造了条件。通过对这些国学名言警句的诵读,青少年德性与智育共同成长,可谓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构建诗化的校园生活,使学生耳濡目染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接受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是发挥国学教育实效的关键,“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只有让学生置身于浓烈的氛围中,才能将圣贤的教诲融入自己性命的成长历程。为了使诵读活动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我们还搭建平台不断组织各种形式的经典诵读赛事,如演讲赛、接龙赛、辩论赛、征文比赛、书法比赛、背诵比赛等等。每次活动我们都有组织、有计划、有评委,比赛结束后,我们还对优秀学生、优秀教师、优秀单位颁发证书、奖品,以最大限度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每逢节庆日或重大活动日,我们还会组织学生开展文体表演活动,他们大胆地将经典内容编成文艺节目,有的把《孔融让梨》、《黄香温席》、《头悬梁椎刺骨》、《孟母三迁》等经典小故事搬上舞台进行表演,既锻炼了他们的创造才能,又使学生接受了经典的教育。  
        (三)感悟体验  导之以行
        “形式多样”是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由于学生的的个体差异,只有活动的形式、层次、规模的多样化,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精神发展的需要。因而我们必须努力挖掘资源,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才能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让国学在教育活动中真正发挥其积极作用。如我们把升旗仪式作为国学教育的重要阵地,让学生代表在教师的指导下,创作并朗诵追求完美人格的诗篇,通过理解典籍含义、体味典籍情感,诠释典籍、抒发情怀,激励全体同学自律、反思、内省。我们还把《读书说》、《悟性说》、《做少年君子》、《生无所息》等一大批发自学生内心深处的优秀作品结集成《为成功的人生作准备》的小册子发给学生;每学年举办一次“礼仪妙语”创作活动和“做少年君子”金点子征集活动,让学生把自已最好的感悟以格言警句的形式进行交流;结合中秋、元宵等传统节日搭台射虎、开展书法比赛;我们还不定期举办书法艺术、楹联、民乐、民族建筑艺术、龙泉青瓷、宝剑的技法与文化内涵等民族技艺的鉴赏讲座。这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了传承民族文化、提高道德素养的自觉性。教育途径的多元化赋予国学的时代精神和活力,使国学教育形象化,增强了活动的吸引力,是营造浓烈教育氛围,提高教育实效的关键。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