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润人心——五育并举,构建历史课堂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21年9月   作者:李玲玲
[导读] :“五育并举”理念对历史课堂提出了新的挑战。五育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有着极大的影响,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能够真正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给学生未来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益处。

福建厦门市第三中学    李玲玲   361000

摘要:“五育并举”理念对历史课堂提出了新的挑战。五育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有着极大的影响,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能够真正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给学生未来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益处。如何在历史课堂中融入五育?如何用五育来重构历史课堂?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尝试进行探究和摸索。
关键词:五育;历史课堂
       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了“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9年7月国务院下发文件进一步要求:“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这就对学校教育提出了具体的、全面的要求。突出德与智的考查重心,合理引导体、美、劳教育,形成相关内容的渗透交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课堂必须进行改革,历史课堂也不能单单承担德育与智育的功能,要多方挖掘素材与着力点,构建生动、浸润式的课堂,将“五育”真正融入历史课堂。
        一、何为“五育并举”
        所谓的五育是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从教育的生态学视角来看,“五育并举”的的主不仅仅是教师,还要有其他教育利益相关者——家长、社会、受教育者本人等。“五育”的内容也不仅仅注重德智体美劳各自然学科上所追求的“真”、“善”、“美”、等学科素养追求,更要注重“五育“之间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1]因此“五育并举”还应该走向“五育融合”,这是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也是教育的发展方向。
        二、“五育”融于历史课堂
         “五育”融入课堂决不能是生硬的,而该是自然生成的。例如在《敌后战场的抗日》一课,就能够将五育不失时机的融入到课堂中。
          (一)清雷淡雨闻德育
        基于历史学科所呈现的特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初中生进行德育教育,需要重视对开展家国情怀等方面的教育。[2]
        德育的实现可以在历史课堂中通过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探究,从而形成自己的判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这课中多处可以进行德育渗透。例如在“平型关大捷”这一子目中,可进行情感渲染:
        “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部队都向西、向南撤退时,有一支军队却背着简陋的武器向东疾行,他们的臂章上写着‘八路’;这支军队中许多人没有枪,只有刺刀,还有等着拾起阵亡战友的枪继续进攻的,然而就是这支军队在数日后,名震华夏。”
        通过这种背景的渲染分析,认识平型关大捷是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打赢的。


引领学生感受中国军民身上的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
        在对平型关大捷、低后战场军民的游击战、百团大战的讲解基础上,不失时机的对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中国军民会如此英勇抗战、置生死于度外呢?”让学生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因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为了国家而甘愿牺牲自我。在这个自然生成的过程中,坚定学生爱国的信念和决心,树立为中国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志向。
          (二)春潮带雨行智育
        每堂课最直接的目的就是智育,给予学生知识上的传授,是谓授业解惑也。教师通过对教材的解读、分解、设计、整合,完善教学环节,突出重难点知识,可以很好的完成智育的目的。《敌后战场的抗日》这一课,在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的基础上,突出平型关大捷与百团大战的讲授,通过史料的引用,引导学生分析敌后战场对于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意义。运用讲解、讨论、分析、赏析、课堂练习等多种教学手段、方式来进行知识的分析和巩固。
          (三)细雨湿衣知体育
        历史课堂中很难真正带领学生进行体育运动,但是可以在课堂中树立体育运动的意识。在这课的分析中,可不失时机的进行体育意识的培养。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才获得了胜利,究其原因,中国的武器装备太过于落后,与日军的装备完全不可比。这个胜利是中国军民的意志和血肉之躯换来的。没有强健的体魄,爱国只是空谈。
          (四)霁光浮瓦融美育
        人类对美的追求是永恒的,艺术之美、人性之美在历史长河中比比皆是,对于美,生而逐之,我们需要的是给予学生一种引导,一种点播,“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这课中,除了感受当时抗日军民热爱祖国、英勇斗争的人性之美外,还可以落雨实处,赏析作品。例如“平型关大捷”这一子目,可以展示孙浩先生的油画《平型关大捷》,引导学生赏析图中的人物表情、动作、场景呈现方式,知道作者如此创作的意图,认识这幅油画作品中所体现的美。从细微点滴之处,在学生的心中播下美育的种子。
         (五)梨花微雨重劳动教育
        随着科技的进步,劳动教育已渐渐淡化,但是劳动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五育并举,劳动教育必不可少。在这课中,劳动教育可以进行很好的落实。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开展的“大生产运动”是本课劳动教育的落脚点。可以挖掘素材,讲述故事,例如播放歌曲《南泥湾》引起学生的兴趣,再生动地讲述南泥湾大生产的故事,展示图片了解南泥湾的变化。让学生直观感受大生产运动的成功。从而达到劳动教育的目的。
        五育并举对于历史教学来说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种机遇,如何让历史课堂在展现历史味道的同时也承担好育人的价值功能?显然历史课堂的建构是重中之重。让五育在历史课堂中实现融合,让历史课堂如春风化雨一般润人心于无形。
参考文献
[1]宁本涛. “五育融合”与中国基础教育生态重建[J].中国电化教育,2020(400):1-5
[2]吴思友.论德育教育与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结合[J].读与写(教师),2020(3)180-18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