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有效课堂中的教与学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21年9月   作者:黄秀岩
[导读]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建立小学阶段的数学有效课堂成为一项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广西百色市田东县思林镇第二小学   黄秀岩     531504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建立小学阶段的数学有效课堂成为一项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有效课堂即是指,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数学教师要应用各式的教学手段,有效地将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并且要教会学生灵活地解决数学问题,达到数学教学的目标。因此,本文重点对小学数学有效课堂中教与学的作用进行分析,并探究如何实现小学数学有效课堂中的教与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与学;人教版
        引言: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小学的数学教学也在不断创新,在如今的课堂当中,学生才是主体,数学教师需要正视自己的教学地位,并且端正教学态度,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及素质为目标,将教与学进行良好结合,进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此外,数学教师还需要对教育改革所提出的要求进行思考,并且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方法,打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不断地整合教学新思路,让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同样焕发出光彩。
        一、小学数学有效课堂中教与学的重要性分析
        小学阶段的学生普遍年龄较小,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为薄弱,吸收知识的过程相对缓慢,并且由于学生尚未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学生无法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为了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环节及方法进行研究,数学教师需要寻找到教与学当中的良好切入点,并且应用新式的教学方法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基础的数学知识理论教授给学生。此外,教师还需要把握好学生的认知规律,最大限度发挥出数学教学的作用,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由此可见,数学教师首先应该调整自身的教学观念,将学生作为课堂当中的教学主体,及时地对学生接受知识程度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数学教学。其次,教师还应当对自身的传统教学手段进行改善创新,让固定的教师传授学生记录学习的方法转变成师生互动交流学习,拉近师生关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最后,教师还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整合教学经验不断充实自身,并且能够对当下阶段新兴的教育方法了解透彻,逐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如何实现小学数学有效课堂中的教与学
        (一)精心备课是有效课堂的前提
        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当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1]。我国的教育改革要求任何阶段的教育都需要将学生作为主体,以为学生服务作为教育准则,要让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当中进行学习,让学生能够深刻掌握知识,并且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教学当中,逐步发挥出数学课堂的重要作用。并且,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及理解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学习数学的过程当中也会产生不同的问题,因此需要数学教师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了解,并且需要对教学内容教学大纲等等进行深入探究,以教材内容为基础,进行适当的延伸教学,为学生制定好明确的学习目标。
        此外,教师还应该时刻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当中的各种状态,包括知识点掌握程度、心理状态等等,并且要科学合理的设计教学环节,确保教学流程能够顺利开展。教师需要对数学教学内容当中的重难点进行整合,分清主次,循序渐进开展教学,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数学的理论知识。最后,数学教材的内容相对有限,教师需要用辩证的态度应用教材,将其中的重点部分为学生讲解过后,可以引用教辅资料当中的例题让学生进行实践解题,还可以应用互联网当中更丰富的解题方式,让学生能够灵活解答,锻炼学生举一反三的解题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达到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目的。
        (二)创设教学情境是有效课堂的基础
        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状态,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当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因此需要教师在数学课堂当中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情境。
        1、抓好引入,一石激起千层浪
        数学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学科,与实际生活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生活当中的真实事件为学生创设课堂情境。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不易集中,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从而把握好有效课堂中教与学的过程[2]。此时,教师可以通过设计问题悬念、编造故事等具有一定趣味性的方式,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在讲解分数的知识内容时,可以首先编造出一个数学故事来引入课堂。如“小猴子去小熊家里做客,带来了一个西瓜和小熊一起吃,小熊胃口大,吃了一半西瓜,小猴子胃口小,吃掉了剩余西瓜的一半,不一会小兔子也来找小熊玩,小猴子和小熊就邀请小兔子一起吃西瓜,小兔子吃了剩余小猴子剩下西瓜的一半,求他们各吃了多少西瓜?”由此来引出分数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讨论,分析问题的答案是什么,并且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能够得出小熊吃了1/2西瓜,小猴子吃了1/4西瓜,而小兔子则是吃了1/8西瓜,而剩余的西瓜也是1/8。通过这样的数学故事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问题思维及理解能力,并让学生通过趣味故事联想到分数的计算方式,进而发挥出情境教学的作用。
        2、抓住生成,让教学异彩纷呈
        除去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之外,教师还需要抓住课堂的生成,让教你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因此,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数学教师需要以教学大纲为基准,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并设计好教学当中的每一个环节,让数学这门课程进行得井然有序,形成系统性的教学流程。在实施的过程当中,还需要根据学生的问题及课堂实际情况进行随时调整,避免课堂教学模式僵化。只有在良好的设计后才能够让课堂呈现出更加良好的效果,也就说明了课堂的预设与生成相辅相成。数学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需要具有良好的课堂生成意识,能够正确面对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及产生的各类问题,并且教师还需要能够利用好现有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用。
        (三)合作探究是有效课堂的重点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的设计时,必须要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个学生,使得“人人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3]。因此,教师为了能够让全体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当中,还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探究模式,让每一名学生的能力都能够得到锻炼。教师需要将学生划分成学习小组,确保不同小组之间的学生能力水平相当,还能够让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带动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共同进步。学习小组不仅仅是互相帮助学习,还需要能够对学习过程当中产生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师与学生之间会存在一定的思想差异,而学生之间的额交流互动更能激发出他们的创新思维。
        例如,教师在讲解有关于乘除法的计算问题时,教师可以设计出一系列问题以供学生思考。如计算除法时,先从十位数开始相除还是从个位数相除?另外教师还可以教会学生百以内乘法的速算技巧。如,十位数是1的两位数在相乘时,乘数的个位与被乘数的个位相加,得数为前积;乘数的个位与被乘数的个位相乘,得数为后积,满十前一等等。
        学生在小组活动过程当中还会出现较为不配合的情况,此时需要教师及时发现,并且对学生进行帮助,了解学生参与兴趣较低的原因。如部分学生会对教师安排的小组并不满意,会参与到其他小组的讨论当中,还有的学生拒绝与组员进行合作,仅仅是一个人研究问题,教师需要针对这样的问题调整策略,可以对小组人员的安排进行适当调整,并且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不愿意参与课堂活动的原因。这就要求教师需要在沟通的语言及方式方面有所注意。首先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对表现较好的同学适当进行物质奖励,利用回答问题获取加分的方式对学生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表现最佳的小组成员都能够获得新的笔记本或课外书等。教师还应当对较为内向的学生进行关注,帮助他们勇于展现自己。其次,教师还需要在于学生进行沟通时,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所想所感,将自身放在与学生相同的位置,以拉近师生关系。
        结论: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当中,教师需要充分意识到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并且调整自身的教学态度及思想,突破固有教学模式,利用好自身的教学经验为学生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环节,并且教师还需要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让数学课堂的教学同时具有系统性及灵活性,从而打造出数学高效课堂,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学习技术,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及创新能力,让学生未来前行的道路更加光明。
参考文献:
[1]李淑菊.浅谈小学数学有效课堂中的教与学[J].学周刊,2015,(12):79.?
[2]梁晓玲.小学数学有效课堂中教与学的探讨[J].新课程·上旬,2015,(7):28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