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的方法分析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21年9月   作者:陈八仙
[导读] 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学生顺利完成语文学习的有效方式。语文教学包括:识字、朗读、书写等各种语文素养。

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双才镇双才小学   陈八仙

摘要: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学生顺利完成语文学习的有效方式。语文教学包括:识字、朗读、书写等各种语文素养。借助朗读能培养小学生的语感,深刻理解课文和各种读物的寓意。目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此进行简单梳理,并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以供教育同仁斧正。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训练;问题;方法
        朗读是小学语文日常教学的构成部分,也是学好语文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学的重点包括认字、识字、朗读、背诵等诸多内容。朗读也是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手段。但在实际教学中,朗读教学深度不够,未能落实到人。朗读教学未能体现朗读者(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大有“喧宾夺主”的态势。很多朗读训练流于形式,未能发挥真正的作用。以下就朗读教学问题与应对措施进行分析探讨。
        1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主要问题
        1.1教学目标不清晰
        活动是否有目的,其结果也会有较大的区别,朗读教学亦复如是。小学生对于学习的目的、朗读的目的缺乏清晰的认识,语文教师需起到“领航”的作用。低年级学生易出现“情绪化”问题,朗读也会带有随意性和情绪化。若语文教师指导不到位,则低年级学生的朗读效果也会随之“缩水”。此外,阅读过于随意还会造成课堂气氛过度活跃,增加教师课堂管理难度。
        1.2朗读教学内容枯燥
        在开展朗读教学过程中,所用素材多局限于现有教材,鲜有课外延伸部分。相关课外活动也寥寥无几,甚至课后作业包罗的朗读部分也被忽略掉。虽然多数小学生朗读课文时兴趣盎然,但因为引导不利也会丧失阅读兴趣。课后活动过少,或朗读拓展不足也不利于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1.3朗读教学方式单一
        调查发现,多数教师和学生虽然注重朗读,且课堂朗读次数占比很高。但朗读方法较为单一,也限制了训练效果,以古诗词朗读为例,小学生之间对比朗读(背诵)得更流利、更准确,但多数学生未能理解古诗词蕴含的那种意境。同样,部分教师虽然也能运用多种朗读方式,但将朗读的目的定位于“调动课堂气氛”,最终仅营造出热闹的课堂氛围。
        1.4朗读教学指导不够具体
        教师在朗读训练中具有“灵魂”性的作用。教师必须给予学生精准的指导。但实际教学过程中,朗读训练所占用的时间非常有限,朗读指导也比较泛泛,多停留在字音、停顿等细节方面。此外,教师朗读知识欠缺也造成指导缺乏专业性,很多指导缺乏深度。



        2加强朗读训练的方法分析
        2.1明确朗读教学的目标
        我们应明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朗读”这一指导思想。完成朗读的首要标准为:“发音正确、清晰,句号、逗号处停顿,拒绝指读与唱读”。开展朗读训练需明确教学目标,以此表达出学生的真实情感,并能深刻理解文章的内涵。开展朗读训练前,教师应准确的指出本次训练的目的。
        以《小小的船》(叶圣陶)为例:语文教师需明确三个朗读目标:(1)认识生字,并能独立识字;(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作者的思想内涵;(3)培养学生的语感。但第二个目标相对模糊,易引发歧义。该文本身是一篇想象美好,充满童趣的文章。倘若增加如下内容“熟练朗读本文后,能用自己的语言并进行拓展,去描绘本文内容”,则能够引领小学生从深层次理解本文所蕴含的意义。
        2.2增加朗读教学的针对性
        课堂朗读训练,必须准确界定目标。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陈沚)一文为例:文章的时代背景是周恩来总理少年时期。在国家沦陷,列强磨刀霍霍之际,他立下宏伟志向——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但文中时代背景对于小学生过于陌生。因此,教师应借助多媒体设备等手段,为学生勾勒出时代背景,让大家懂得:在生灵涂炭的社会环境下,一位少年的雄伟抱负。此时,教师进行示范阅读,引领学生与时代背景相融,以此获得共鸣和情感收获,从而获得更好的训练效果。
        2.3以丰富朗读活动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1)晨间诵读国学经典
        诵读国学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情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恭敬之心油然而生。若将国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还能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朗读国学的过程是学生德智兼收的过程,如:耳熟能详的《论语》、《弟子规》、《三字经》均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教师组织学生阅读前,应考虑到生涩的字词。为此,教师应做好示范诵读,准确讲解经典含义,从而提升学生的朗读兴趣,并能更好的理解古人的智慧。
        (2)课前朗读经典故事
        小学生求知欲强、活泼好动。若在朗读训练中给与他们宽广的“舞台”,则他们会获得更多的成就感。结合朗读表演,将各种寓言故事、成语故事以表演的形式进行朗读,则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狐假虎威》(于佳)一文为例,通过角色分工,让学生“演绎”出老虎的“呆头呆脑”与狐狸的“虚张声势”,有可能获得意想不到的训练效果。
        此外,开展朗读训练还有其他多种方式,如:巧用配乐、巧用竞赛、古文积累、童话朗读等等。为提升整体训练效果,还需完善朗读训练评价体系,从而更好地“把脉”训练效果。
        结论
        总之,朗读训练对于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意义重大。教师应充分调动各种“资源”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通过“穿针引线”传递给小学生更多朗读技巧,从而不断提升训练效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