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21年9月   作者:周成成
[导读]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体验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和分辨能力,循序渐进,长期坚持,便能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第三小学  周成成  256600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体验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和分辨能力,循序渐进,长期坚持,便能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那么,怎样才能上好小学音乐欣赏课,进而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呢?总结多年的音乐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善于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一堂音乐欣赏课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课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导课是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起始环节,对于能否将学生迅速引入音乐听赏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导课的方式方法有很多,情境导入就是一种常见而有效的方法。例如我在教学《京调》一课时,就采用了这一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上课开始,我身穿京剧表演服饰,现场演唱了京剧唱段《苏三离了洪洞县》。我的表演和唱腔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带入到了京腔京韵的艺术氛围中。唱完后,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紧接着,我追问了一系列问题:老师表演的是哪种艺术表现形式?你们对京剧有哪些了解?什么是京剧的四大行当?老师刚才表演的是哪个行当?……我通过创设真实的现场情境,吸引学生的视听注意,并迅速引向本课教学内容,简洁明了,扎实有效,很好地实现了导课的目的,为下一步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就是导课环节的基本要求。当然,导课形式多种多样,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教师自身的特长、学生身心的特点等灵活选择,精心设计。总之,一个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
        二、要注重营造学生听赏音乐的氛围
        音乐是听觉艺术,欣赏音乐必须以聆听作为基础条件。所以,音乐课上教师要注重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听赏氛围,保证学生能够听好音乐。首先要保证音源质量。要用正规的跟教材配套的音乐资源,且不可从网上随便下载个东西就让学生听,因为网上资料一是版本会与教材有所出入,二是音源质量达不到最适合学生的程度。还要保证音量大小合适,过大或过小的音量都会影响聆听的效果,给人以不适或不美之感。其次是要让学生静静的完整的聆听音乐。有的老师喜欢在播放音乐时配以视频、动画等,殊不知视觉活动会干扰听觉,从而影响聆听效果。还有的老师在播放音乐的同时配以语言解说,结果是学生既没有听好音乐,也没有听清老师的讲话,适得其反。第三是要反复聆听。有的老师音乐只播一遍,然后就大讲特讲,不厌其烦。那么好的音乐就是舍不得让学生多听几遍,殊不知音乐之美在音乐本身,而不在人的语言解释。第四是要适当引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欣赏音乐也一样,教师要设计一系列思考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明确音乐形象,掌握音乐特点,进而深入理解音乐作品。


例如欣赏《乒乓变奏曲》时,我就设计了下列问题:①音乐表现的是什么场景?(运动场景)②音乐表现的运动项目是什么?(打乒乓球)③在打乒乓球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事情?(快慢、轻重、起停等)④请大家和着音乐做一做打乒乓球的各种动作吧。总之,音乐是用来听的,只有营造好听赏的氛围,才能听好音乐。
        三、要尊重学生听赏音乐的感受
        音乐是情感艺术,不管音乐以何种形式呈现,它的内容归根到底都是感情,表达情感是音乐的专长,人们常常借助于音乐来表达喜怒哀乐之情。黑格尔曾经明确指出,情感表现是音乐最基本的内容,他说在这个领域里,音乐扩充到能表现一切各不相同的特殊情感,灵魂中一切深浅不同的欢乐、喜悦、谐趣、轻浮、任性和兴高采烈,一切深浅不同的焦躁、烦恼、忧愁、哀伤、痛苦和惆怅等,乃知敬畏、崇拜和爱之类的情绪,都属于音乐所表现的特殊领域。在欣赏音乐时,不同的个体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教师必须要尊重每个学生听赏音乐的特殊感受,不能追求统一答案。例如在欣赏《京调》时,老师提问学生“这首乐曲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学生们的回答异彩纷呈:高兴、热闹、热烈、兴奋、激动,感受都非常真实。再如欣赏《森吉德玛》时,学生回答:悲伤、伤心、忧伤、优美、抒情等等,每个学生内心的感受各不相同。当我给学生讲完森吉德玛和青年的爱情故事时,有的学生竟然眼角有些湿润,为这段惋惜的爱情故事所打动。再如欣赏《摇篮曲》时,学生会被这轻柔甜美、温馨而又幸福的音乐所感染,不自觉的做出拥入怀抱的动作,这都是学生对作品直观的感受。
        四、要引导学生关注音乐要素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语言,它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构成要素很多,小学阶段了解掌握一些基本要素即可,诸如节拍、节奏、速度、力度、音色等。形形色色的音乐作品只所以千差万别,都是由于音乐要素的变化造成的。因此,从小学开始听音乐就要关注音乐要素,只有不断的积累经验,才能掌握音乐表现的规律,进而提高音乐欣赏能力。比如《晨景》这部管弦乐作品,第一部分描绘的是黎明时分,天刚蒙蒙亮的时候,作品由长笛和双簧管交替出现,通过音色对比,让我们感受到清晨大自然在太阳出升之前,瞬息万变的不同景象。第二部分,伴随着弦乐器和铜管乐器的加入使整个音乐发生了色彩变化,力度也不断加强,仿佛太阳冉冉升起,腾空而出,阳光开始普照大地,照亮了世界,这是力度的作用。再如《森吉德玛》同一个主题旋律,采用不同速度、不同乐器演奏,表达的情境也就不同。第一部分将一幅美丽辽阔、清新宁静的草原景色展现出来。后一部分的旋律与前一部分相同,但由于速度、织体及主奏乐器的变换,音乐形象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仿佛是一个活泼开朗、朝气蓬勃的小女孩踏歌起舞。再如《京调》中,主题节奏的紧密和稀疏塑造了两个完全不同的角色。主题一节奏紧凑、音区偏高仿佛可爱俏皮的小花旦上场表演,主题二节奏舒展、中音区表现,就像稳重端庄的小生,两种人物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体验和领悟音乐作品,要在感受中理解作品内涵,在体验中解读作品思想,在领悟中得到感情升华,真正走进音乐世界中。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