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21年9月   作者:郭以莎
[导读] 高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后备军的专门场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国立德树人目标的中心环节。

吉林 延吉延边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郭以莎 133002

摘要:高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后备军的专门场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国立德树人目标的中心环节。由于事物处于发展变化中,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深刻研究大学生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和特征,教育心理学理论作为心理学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是心理学和教育相结合的产物,因此要深刻剖析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价值,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发展,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基础,提高教学心理学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关键词:教学心理学 ;思想政治工作 ;应用研究
        一、概念界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教育心理学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一定意义上的思想工作指的是在社会阶级或者群体中,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并树立与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思想观念,能够及时预防人们可能产生的危害社会的潜在行为。所谓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人员运用积极、正面、政治性的思想观念对大学生的言行举止以及思想进行教化和约束,使大学生的思想活动受到严谨的政治思想的感染,同时在教育部给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见中也指出,要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使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志存高远,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不断完善[ 孙霞.教育心理学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运用的研究 [D]. 西南政法大学 ,2005. ]。
         (二)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门独立分支,是教育和心理学结合在一起的产物,在教育过程中,主要针对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总结群体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集中体现在教与学的基本心理学互动过程中。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主要针对学生群体,学生作为实践活动的主体,教学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则是对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教育实践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因此,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则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通过对以上两者概念的界定,可以看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教育心理学之间有着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将教育心理学引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而且能够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教育心理学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必要性
        通过学习和研究教育心理学,能够把握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动规律,了解人在不同情况下的心理状态,看准问题,把握本质,将思想工作做到及时、精准、有效。因此,教育心理学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必要性意义。
         (一)有利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见性
        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应用,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为其发展变化以及后期的研究对策提供必要的工具支持。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中发挥主体作用,相对来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就无法立足学生的实际思想政治实际情况,无法对学生的发展做出精确的预判,思想政治工作缺乏方向性,这将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牛天宇.教育心理学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 [J]. 南方农机 ,2017,48(18):151—195.]。其次,将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引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可以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动机、情感、需要等理论对学生的言行举止、思想意识等进行观察,把握学生思想发展的动态趋势,掌握学生的思想政治发展需求,进而表现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能够更好的立足于学生的学习需求,有针对性的落实教学对策,提高教学质量。
        (二)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
        我国高等院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群体除了特定的思政课教师,还有一些相关专业课的教师,尽管高校有涉及,这在一定程度上将思想政治教育局限于狭小的课堂教学中。甚至在传统的教学中,部分高校缺乏思政课师资力量,思政课缺乏专业性教师,教师的教学方向不确定,并没有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心理学知识等知识储备,这就导致一些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采用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法向学生灌输书面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非但无法使学生获得思想政治知识,甚至会削弱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积极性。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是由理论、方针和传统的教学经验为基础的,在长期的总结实践总结过程中,具有实用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本身就有一套自己的教学理论、原则,这些都与教育心理学有契合。
        (三)有利于强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将教育心理学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要善于分析研究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认知能力等,在分析中把握差距,进而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就可以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手段,在因材施教中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 刘华丰.浅析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知识文库,2019(14):246-247.]。同时对以往的错误进行纠偏,引导学生树立起科学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以基础性研究为理论基础,不断提升工作效率。最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借助教育学理论知识为思想政治工作明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到自身品格的优缺点,借助多样化的手段将其引入教学之中,由此来提升教学质量。
        三、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如何把教育心理学理论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如何赋予思想政治教育以新的教学模式和内容,这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课题,思政课不仅是简单的讲和说,而更多的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讲究“有意义的学习”,使学生不仅记住教科书的词句和概念,更要理解这些词句所代表的实质内容。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进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保证。首先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在不同的年级,不同的阶级中,学生的心理需要是不同的。例如,大学生在不同年级的角色扮演心理,分阶段有针对性的进行校园适应性指导教育,大一新生进行价值观和成长独立性指导教育;对于大二、大三的学生,就要研究其情感、个性、需要心理,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适当学会调适自己的心理、保持良好的心态;对于大四学生,就要研究学生的职业心理,进行社会主义职业观教育,帮助学生正确、科学的选择职业。总的来说,抓住学生需要的主流,并结合不同年级,不同需求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学习的热情和学习动机。
        (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是保证学生顺利学习的首要条件。如果学生对“课程”毫无兴趣,对相关知识缺乏需求,就不会为学习付出努力。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就要保证课程的趣味性,在学生没有产生学习的动机时,要通过教师富有成效的教育教学,使学生获得知识,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在学生取得成绩以此证明自己学习的有效性,那么学习动机也会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加强。
        (三)遵循心理咨询、转变认知观念
        遵循心理咨询原则是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一些基本原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遵循尊重、理解原则。尊重咨询者能够接受不同来访者的不同观点、习惯等,理解咨询者能够体验来访者的精神世界,设身处地的为来访者着想,体验来访者的方式去看问题,在语言中充满情感,让对方感受到情真意切,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孙霞.教育心理学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运用的研究 [D]. 西南政法大学 ,2005. ]。其次就是启发和倾听原则,以共情的态度深入到来访者的思想中去,细心注意来访者的体验和感受,用启发性思维充分调动来访者的积极性,敞开心扉,打开心结,是他们可以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最后是保密和自愿原则,这不仅是对当事人的尊重,也是心理咨询能否有效的必要条件。
        四、结语
        总之,通过以上教育心理学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界定、必要性价值分析、以及实践性操作活动研究,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有助于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高校力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 作者简介:郭以莎、1995-、女、汉族、河南洛阳、在读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