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校园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

发表时间:2021/4/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6期   作者:王春艳 范 烨
[导读] 建设健康文明、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校园文化,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王春艳 范 烨
        黑龙江省克东县实验小学  164800   黑龙江省克东县职教中心  164800
        建设健康文明、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校园文化,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实现育人为本的目标具有重要作用。校园文化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营造环境熏陶人
        环境是校园文化外在的反映。学生走进校园看到的是布局合理整洁美观的学习、生活环境,就会起到净化、美化心灵的神奇作用。不少学校已在着力开发和利用有特色校园文化的德育资源上大做文章。比如:校门口书写诸如“沐浴晨风,想一想,今天该怎么努力?踏着夕阳,问一问,今天进步了没有?”“轻说话,慢走路,靠右行”等温馨可亲的公益广告牌;花坛草圃内,设置“我也有生命,我正在生长”等充满脉脉人情味的警示牌;洁白的墙壁请求:“文明的孩子,请你不要往我的脸上抹黑”等。远比那些“不准”、“严禁”之类的标语口号,更能为人乐于接受。在教学楼正面,书写“教书育人,读书做人”,“净、静、敬”等字样,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教室走廊上、图书馆里科学家、名人画像和诗句,给学生启发鼓舞;教室内,一个“勤”字,一个“思”字,既表达教师对学生学会求知、学会思考的期望,又启迪学生“勤”能
出智慧,“思”能见效率;学生寝室里,“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警句、格言;餐厅内,“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等字幅,告诫学生珍惜劳动人民的血汗成果;知识长廊内,集语数外、理化、史地等知识,师生作品于一体,图文并茂,情理交融;德育墙上,赫然人目的学生守则、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德育新三字....俨然似一面面镜子,让师生在观看中自省自励、修身养性。这种让墙壁、道路说话,让花草树木传情,让典雅环境潜移默化熏陶与“灌输”的手段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确不失为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良好形式。


二、树立典型引导人
        在树立、运用典型过程中,必须将“远学”和“近学”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两种典型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一)树高大英模,陶冶灵魂
        我们国家涌现出的雷锋、草原英雄小姐妹、赖宁、徐洪刚等一大批英模人物,深深影响和教育着广大青少年,产生了巨大的震撼力和感召力,从而奠定了我们民族精神境界的基石。与此同时,运用百部爱国主义优秀影视片和百部优秀图书这种形象、直观、生动、感染力强的形式,使校园文化跨越了时空局限,让董存瑞、李四光、焦裕禄这些遥远亲切而又鲜活的名字伴随着一个个真实的故事走进了校园。“这些影片和图书不仅使我们了解了历史,还教会我们做一一个真正的人”。
        (二)树身边榜样,找现实“闪光点”
        如果说那些高大的英模人物还有些让中小学生感到可敬而不可近的话,那么,树身边的榜样,找现实“闪光点”着实让他们更真切地感受到:原来那些可学可比可信的榜样其实就生活在自已中间。只要努力进取、不懈追求,就可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不少学校评选“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特长生、“十佳少年”、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的活雷锋、见义勇为的好少年等,就是这种做法的具体体现。她为青少年学生成长、成才找到了行为的标尺,找到了进取的坐标,找到了为人处世的“主心骨”。
三、开展活动教育人
        集娱乐性、艺术性、趣味性、教育性为一-体的喜闻乐见的活动,是校园文化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活动只有贯彻寓教于乐和“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原则,赋予其“德育”的灵魂,实现系列化、专题化,才能有效地避免教育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有的学校先后推出了爱国主义教育系列、学雷锋活动系列、法制教育系列等主题活动就产生了积极的育人效果。活动内容与形式应切合青少年学生心理、知识实际,力争新颖、自然。比如班级流动红旗竞赛、主题班会、团队活动,让本周表现最为出色的学生担任升旗手等,使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下,自觉地接受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