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会智
经济开发区宋官屯镇沙王小学 山东省德州市
摘要:数学作为一门关于数量关系、空间图形的学科。为了解决数学问题,势必需要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能够转变抽象内容为具体、生动的图形,从而帮助小学阶段的学生更好的理解不同方面的知识,为后续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文章就此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属性结合思想的应用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关键词:数形结合思想;小学数学;思维能力
1、在小学数学运用时基本原则
(1)独立性原则。小学生应该具有一定独立学习的能力,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独立自主地完成对于知识的学习和探索,拥有一定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如果学生一直跟着教师的思路进行学习,在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就会在思想上形成较强的惰性,对于教师的依赖程度较高,这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在运用数形结合思想的过程中,每个学生的思想和观点都会由于学习背景和理解方式的不同而呈现出一定差异,因此在观点和想法方面也很难达成一致。教师应该重点关注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不能将自己的思路和方法强加到学生身上,鼓励学生有不一样的观点和想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的思考相关知识,强化个体感知,多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提高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性,促进数形结合思想的有效应用。(2)学生主体原则。一直以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都是教学实践中比较重要的问题。但是在传统教学理念之下,受到教学环境和考试评价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逐渐淡化,并且这种教学形式已经存在和发展了相当长的时间。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是按照教师的思路和想法进行学习活动的,只要按照教师的流程进行,就可以在考试之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但是在当前的教育发展趋势下,必须扭转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以理论知识传递为目标的陈旧教学观念,逐渐将教学变成以学生为主体,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的前提下,积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模式的调整和教学计划的制定,明确教师引导者和组织者的教学地位,让学生在不断发展和创造的过程中全面掌握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方法。
2、数形结合思想在教学中的应用
2.1理解数学概念
对小学生来说,概念用图形表示比用文字表示要好理解得多。这是因为文字偏向于抽象,而图形则偏向于形象。因此,教师在给学生讲授一些文字性的概念,学生却不理解时,可以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再次给学生讲述。在第二次讲述时,教师可以把文字以图形的形式表现出来,再让学生理解。这样,学生的理解能力及学习效率都可以得到提升。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有关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家里找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纸盒带入课堂,向学生提几个问题并让学生自行观察,再让学生回答这几个问题。课堂和生活是相通的,对于一些抽象化的问题,教师可以将其引入生活,在生活中找到具体的案例,再给学生讲解,学生通过熟悉的事物能更好理解数学知识。另外,教师这样做还能加强课堂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2.2有效渗透数形结合思想,让复杂问题变简单
数形结合思想是有利于快速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思维策略,在实际应用中数形结合思想应当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将数形结合思想作为教师的秘密武器,也是形成高效课堂的重要手段。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是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和自我总结中产生,数形结合思想也需要教师巧妙地进行课堂设计,让学生能够自主运用这种思维攻克数学难题。这种将数形结合思维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知识理解过程,让学生明白数形结合思想的实际作用,在自主学习中这种思维可以培养学生自主解题、自主验算和自主思考,脑海中形成知识由复杂变简单的过程。如一个简单的算数题,10-8=?,就可以画十个圆和八个三角形,这样比较容易算出结果。
2.3把握数学的内在逻辑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可以说是小学数学学科素养的关键内容。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时,还应该引导学生去把握数学的内在逻辑,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小学生往往难以掌握数与数之间的关系,但是教师如果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则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厘清它们之间的关系。例如,在给学生讲述“平行与相交”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平行或相交的线条来给学生讲述,也可以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来帮助学生厘清平行和相交的内在逻辑关系。另外,教师在讲述完后,还可以向学生提一些有关于平行和相交的问题,考查学生是否厘清了其内在的逻辑关系。
2.4将情境教学与数形结合思想有效结合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兴趣,可以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创设相关情境,使得数学问题处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数形结合思想,对学生的畏难情绪有效克服。教师要注意充分理解情境创设的内涵,避免学生因为不理解创设的情境而影响教学进度。比如,在学习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比大小”相关内容时,教师即可借助情景教学与数形结合思想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相应的教学工作。教师可以在上课最开始创设情境:3个小朋友要出去野餐,他们一共拿了4个苹果,3个梨和2个香蕉。随后围绕上述情境推进后续教学进度。小学阶段的学生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结合该特点,在开展教学时,教师可辅助多媒体课件,在对学生注意力吸引的同时,也能够将问题更加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对学生设问:“小朋友们饿了,他们想一起吃苹果,他们可以一人分一个吗?”从题目来看,学生需要借助想象,具有抽象性。针对该种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应用数形结合思想,将小朋友视为圆形,将苹果看做三角形,引导学生自己动手画圆形和三角形解决该问题,很明显,4个三角形比3个圆形多,教师即可引出“<”的概念,小朋友们可以每人分一个苹果,“3<4”,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再以分梨和香蕉引出“>”和“=”。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思考讨论之中,引导学生思考,跟上课程进度。在学习完本部分内容后,教师可以出类似的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解答,加深学生的理解。此外,还需要注意,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因此需要结合该特点,优化课件设计。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充分挖掘“数”与“形”的本质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应用数形结合思想对问题进行分析、有效解决。
2.5学会数形思维转化,理论联系实践
数形结合思想在不断渗透和学习的过程中,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进行思维模式的转换,可以将数形结合思想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能够运用好数形结合思想,并能够巧妙地解决数学难题。例如一道路程题,甲乙二人相向而行,相距1800米,甲每分钟走140米,乙每分钟走160米,问甲乙二人何时相遇。教师在讲这道题时可以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画出线段图,如图:这样可以直观地看出两人走6分钟后,可以相遇。也可以得出相遇时间=路程和÷速度和。这种数形结合的教学实践,让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本质和现象,并能够在生活中找到数学问题,形成解题思路。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形结合思想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实际开展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充分融合数形结合思想到不同的教学环节之中,降低问题的难度,对问题的复杂程度简化,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针对其中存在的不足,教师还要加强探究,促进学生熟练掌握数形结合思想。
参考文献
[1]褚金花.“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灵活应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1):287-288.
[2]吴丽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探究[J].新课程,2021(01):44.
[3]饶丽莎.基于数形结合思想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1(02):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