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金玲
鹤壁市淇滨区天赉小学
【摘要】 小学作为学生学习成长的一个重要阶段,对学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他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脱去了稚嫩,情感逐渐丰富,面对这一特点,在班级管理中需要实施情感教育,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与价值,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人格,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关键词】 情感教育 班级管理
一、引言
从理论上分析,情感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均是情感教育的载体,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将情感与教育相互融合,便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创新中成长。
二、情感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1、提升班级管理水平
小学生受年龄的影响,并且在家庭中大多是独生子女,学生的生长环境不同,个体差异较为明显,在班级中团体意识较弱,不能很好的配合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因此在班级管理中,融入情感教育,在日常教学中多对学生进行赞赏教育,调动其积极性,令学生主动参与班级活动,并将教师当作和妈妈一样值得信赖的人[1]。这时能够对学生实现感情教育,加强对学生情感的引导,对学生情感需求进行关注,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归属感。
2、加强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
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在学生之中有着一定的威望,且对班级管理的效果有所影响。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对教师产生认同感,那么则会提高学习热情,支持教师的各项工作,相反,学生则会与教师对立,产生怀疑。面对这种情况,将情感教育融入其中,能够稳定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公平的对待下感受教师所给予的关爱。同时,在情感教育的过程中,还能拉近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对教师的认同。
3、丰富学生内心情感
小学生具有年龄小,对事物充满好奇心的特点,并且身心发展不成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受自我能力和以往经验的影响,不能良好控制自己的情绪,如在课堂中,遇到感兴趣的话题就滔滔不绝,不能听从教师安排进行下一学习环节。教师在此过程中,对其进行情感教育,比传统的直接约束行为,效果要明显的多,利于提升管理水平。另外,在情感教育中,可以引导学生正视自己内心情感,提升自我控制能力,在教师情感的疏通下,逐渐养成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增强综合素养,为学生后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班级管理中情感教育的运用策略
1、明确情感教育在小学阶段的目标
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心智发育的关键阶段,情感教育的实施更加重要,对此教师需要明确其目标。一是通过情感投入的方法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性格,并接受赏识教育,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鼓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二是要鼓励学生正视自己的优点与缺点,要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准确的情感表达方式,并增强自我调控能力。三是教师需要对学生加以关心与关注,主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家庭情况,对每一位学生的性格进行分析,深度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如此才能为因材施教而奠定基础。
2、对学生实施情感激励
表扬与惩罚是教育中的重要方式,可以达到激励的目的,同时也是维持班级管理有序的重中之重。其中在班级管理中教师需尽可能多地应用情感激励,以此达到良好的激励效果。一是要加强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激励,教师可以私下与学生沟通、交流,对学生的心态加以了解,并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能够直面困难与挫折。二是要加强对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励,应用多种方式明确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对学生之中所存在偏离现象进行引导,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学习责任心与求知欲望。
三、平等的对待每名学生
小学班级中人数众多,其中不乏有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学习能力弱的学生、性格外向的学生和性格内向的学生等,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的时候,不能厚此薄彼,要公平对待每一名学生。不能因为其学习差异产生不公平对待,否则会对学生心理发展带来影响[2]。小学生心身发育处于初级阶段,很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班主任在此过程中要深入掌握学生实际情况,挖掘其身上的闪光点,公平对待。
结论
现在小学教育不再只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而是将素质教育融合其中,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型人才。班级管理中深入情感教育,让小学教育变得更加人性化,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多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公平对待每名学生,与其做朋友,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观念,增强道德品质,将来成长为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时乐晓 关于情感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8(03):198.
[2]孙红芬 情感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7(23):193-194.